關於貞觀元年末是否有人叛亂,夏鴻升後世裡也沒有研究過唐史,倒是也不甚清楚。但是夏鴻升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的皇位坐的紮紮實實的,也就是說,就算是貞觀元年年末真的有人叛亂,也註定是要被平息下來的。
這個長孫安業人品不行,沒想到腦子也這麼不行,自己硬生生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啊!
夏鴻升也沒有閒著,將手底下的間諜全都派了出去,密切注意左右監門衛和右武衛的動向,同時也留意著駐守京城的其他軍衛的動作,以防另有其他人同長孫安業勾結。
這個長孫安業還真是氣量狹小,自己都準備造反了,還惦記著派人跟蹤自己藉機報復,這樣的人註定他一輩子撐不了大事。
暗地裡,夏鴻升手下的間諜已經全部分派了出去,留意著長安城中各個軍衛的動靜,以及長孫安業和劉德裕二人的動作,同時暗中緊鑼密鼓的探查著跟他們二人接觸的另外一方。
明面上,夏鴻升卻仍舊是該幹嘛幹嘛。段瓚仍舊在軍營中練兵,夏鴻升每日也白天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軍營裡面,到了下午方才離開軍營,照舊帶著齊勇在東市或者西市裡面逛逛看看,亦或是前往弘文館中尋找那一幫紈絝玩耍,或是在徐慧和李麗質面前吹破牛皮。
卻是一次也沒有往涇陽回去了,只是讓家中的那些親兵時刻保持著警惕。
一連三日過去,每日一號都會去軍營之中向夏鴻升彙報情況。
第四日早間,一號又一次大步跑進了軍帳之中,見了夏鴻升在裡面,也不顧上夏鴻升開口問他,便立刻施禮說道:“啟稟將軍,關於另外那一夥人的身份總算是有了眉目,潛伏在附近的人聽到了院中人晚間的對話,提到了他們是義安王的人!”
“義安王?!”段瓚驚道:“李孝常!”
“義安王李孝常?”夏鴻升覺得這個名字似乎聽過,有些熟悉,但是卻不甚清楚。
段瓚解釋道:“義安王李孝常,瓚聽家父說起過,前朝末年天下大亂,太上皇起兵太原,進軍途中因糧草不足而遲遲未能渡河入關。李孝常曾掌握永豐倉,投效太上皇,解決了糧草不足的問題,太上皇冊封其為上柱國,登基後封其為義安郡王!如今,義安王李孝常為利州都督!”
地方上的都督,又是外放的郡王,卻同京城之中的禁衛聯絡密切,焚燬書信之舉太過可疑,如今已經可以向李世民報告了。
於是夏鴻升向一號說道:“繼續密切留意此三方勢力的動靜,通知安插進去的人,盡最大可能搜尋他們謀反的證據!前提是萬萬不能夠打草驚蛇!”
“卑職遵命!”一號再次抱拳施禮,然後便轉身大步離開了。
夏鴻升又看向了段瓚,說道:“地方上的統軍都督,又是外放的郡王,卻同京中禁衛暗中如此密切聯絡,已然是十分可疑的事情了。前段時間陛下方才說過要消減封王,想來,這幕後主謀定然就是李孝常了。段兄,你我這便立刻向陛下告知!”
兩人一同匆匆離開了軍中,往皇城奔去。
至於皇城朱雀門外,正待通報進入,就見長孫安業披甲走了出來,對二人皮笑肉不笑的問了句:“這不是夏都尉和段都尉麼,神色如此匆匆,不知所謂何事?”
段瓚正不欲理會他,夏鴻升卻眼珠一轉,說道:“回將軍,自然是面見陛下了,嶺南急件,馮……呃……”
夏鴻升住了嘴,長孫安業也是一愣,繼而一轉身:“去休,莫讓本將軍聽見。”
夏鴻升故意編造了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來誤導他,倘若長孫安業要反,結合之前的傳言,長孫安業定然會以為嶺南馮盎反了,一定會與李孝常通訊,趁著“馮盎謀反”有所動作。倘若能夠截獲通訊,那就有了長孫安業謀反的證據。
二人匆匆進入了皇城之中,直奔太極殿而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