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幽姬在長安的事情,夏鴻升並沒有急於聲張,大張旗鼓的去找人抓人。以幽姬那樣狡猾的性格,她既然敢這麼明目張膽的闖入夏鴻升的家中,讓夏鴻升知道自己在長安,就一定是有十分的把握認為夏鴻升根本無法找得到她。夏鴻升自然不會以為幽姬到長安來就只是為了來跟他大聲招呼這麼簡單,她既然親自出現在長安,就一定是在長安有什麼謀劃,而且這個陰謀還會很大,要不然她也不會如今長安的亂黨據點基本上癱瘓了的情況下,以身犯險親自來到長安。
天剛一亮,夏鴻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了徐孝德家中,將此事告知給了徐孝德,讓徐孝德保護好徐慧和徐齊賢。幽姬對夏鴻升的人際關係十分了解,夏鴻升擔心幽姬會對他們不利。李麗質要麼在弘文館,要麼在皇宮之中,身邊有大內禁衛保護著,幽姬不會冒險到去動李麗質,可徐惠與徐齊賢二人,身邊隨從也只有家中的護院而已,最容易被幽姬得手,所以夏鴻升十分不放心。
“賢侄,既然那亂黨賊首已經在長安城中出現,那你接下來準備如何做?”徐孝德聽了夏鴻升的話,問道:“賢侄不打算將此事報於陛下?”
夏鴻升搖了搖頭,說道:“這個小侄暫且還未決定下來,不過,賊首既然敢潛入我家中,只為讓我知道她如今身處長安,那定然是已經萬無一失,不怕被我找到了。如此,又何須去白費功夫。她到長安來,總不會一點兒動作也沒有,不若等她自己露出馬腳來。”
徐孝德捋了捋鬍鬚,說道:“賢侄還是應當將此事告知給陛下知道的,至於告訴給陛下之後,陛下會怎麼做,那就是陛下的事情了。再者說了,若是告訴給了陛下,陛下能更好的對賢侄和家中加以保護。至於賢侄的想法,大可以稟報給陛下讓陛下決斷。”
“那好,那小侄這便即刻進宮,將此事稟報陛下。”夏鴻升想了想,點點頭答應道:“伯伯說的也是,那群亂黨的最終目標終究還是陛下,早些告知給陛下,陛下也好早有所防備。”
“好,你且放心去吧。齊賢和惠兒,老夫自會多加派人手保護,賢侄放心,也要保護好自己才是。”徐孝德對夏鴻升說道。
夏鴻升從徐孝德府上告辭出來,同易秋樓和齊勇一同到了皇宮門外,二人暫且在外等候,夏鴻升隻身進入了皇宮之中,到了太極殿外問明瞭內侍,卻說李世民在東宮麗正殿之中,於是夏鴻升便又去了麗正殿,經由內侍通報之後,進去拜見了李世民。
“夏卿今日所來何事?”讓夏鴻昇平身之後,李世民問道。
夏鴻升沒有說話,只是左右看了一眼,然後又看向了李世民。李世民立刻會意,眉頭微皺,然後看說道:“都退下吧。”
王德行禮領命,然後支應著殿中的人都出去,然後自己也走了出去,將門帶上了。
“說吧,何時搞的如此神秘?”李世民收起了笑容,盯著夏鴻升問道,他知道夏鴻升讓下人出去,一定是所說之事事關重大了。
夏鴻升躬身行了一禮,然後說道:“陛下,臣已經獲悉,亂黨賊首已經進入了長安城中,如今長安城裡面亂黨據點已被盡數搗毀,如此關頭亂黨賊首冒險進入長安城,一定是在籌劃什麼陰謀。陛下還需要多加小心才是!”
“什麼?!”李世民忽的一下站了起來,緊緊的盯著夏鴻升:“夏卿是如何得知亂黨賊首已經進京?此訊息是否確切?!”
“千真萬確,陛下。是臣親眼所見。”夏鴻升對李世民答道:“昨天夜裡亂黨賊首潛入了臣的家中,挾持了微臣,不過卻並未有做什麼,只說是來向微臣打個招呼,然後便又離開了。”
李世民眼中一凝,肅然問道:“只是打了聲招呼?”
“是,陛下。微臣以為,這是那個賊首在向微臣挑釁。此人之計謀狡詐,世所罕有,必定極為自負。先前在岐州被微臣擺了一道,心中必定不甘。微臣揣摩,昨夜賊首潛入微臣家中,就是故意向微臣挑釁,想同微臣鬥法一番,擊敗微臣。可亂黨之圖謀在於陛下,故而臣以為亂黨在長安城中的陰謀也一定是針對陛下的,微臣只是附帶,並非是只針對於微臣,所以微臣前來稟報陛下,還請陛下多加小心。”夏鴻升點了點頭,說道。
“真是膽大包天啊,朕不去找他們,居然還敢來長安……”李世民的臉上泛起了一個森然的冷笑來:“也好,既然是自己前來送死,那就讓他們徹底終結於這長安城之中吧。”
“陛下,微臣覺得,既然那賊首敢於潛入微臣家中,讓微臣知道他們到了長安城之中,那麼就肯地不怕微臣去找的。他們一定找到一個十分隱秘的藏身之所,確信旁人找不到,所以才敢如此大膽。微臣以為,眼下咱們應當做好防範便是,並不主動出擊,因為極有可能是勞而無所獲。不如咱們自己做好防備,同時留意長安城中動向。他們既然潛入了長安城中,那勢必不會就這麼待著不動,他們肯定不是頤養天年來了,所以必然會有所動作。咱們就等他們自己露出馬腳來。”夏鴻升將自己的建議告訴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想了想,點了點頭,說道:“朕知道了,朕會考慮的。朕會指派一些宮中禁衛去夏卿家中護衛,夏卿只管護好自己便是,這一次,朕要親自會會他們。”
夏鴻升點了點頭:“如此,臣多謝陛下。”
李世民點了點頭,卻又忽而一笑,轉身從卓上拿起來了一本書來,問道:“夏卿,朕這篇序寫的如何?可還入得了夏卿的眼界?”
雖然不知道李世民為何會突然轉變了話題,不過夏鴻升卻看出來了這一回李世民準備親自處理這件事情,於是順著他的話說道:“陛下的序用詞遣句自不必多說,其中更是道盡了三國一書之中的歷史啟發與意義,使讀者能夠引發深思,從三國之中獲取所需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