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二人坐在馬車裡,連巧珍把五張紙拿起一一看過,一邊聽康豪講解每個地名打頭圖樣的提示意思……
這些,和她上一世識字的思路一樣。
而且,這種只有地名的詞語,遠不如日常用語範圍大,詞彙量也不夠多。
哼,袁冬初也就這麼點兒本事。
上輩子,袁冬初是自己認字之後,說想到一個認字的好辦法,就寫了些日常用語,讓她和周彩蘭學。
這次,大概袁冬初自己都沒把字認全了,信局又需要投遞人員記住包裹投遞的具體地點,所以想了同樣的辦法。只不過,這次卻是她自己寫不出來吧?於是才由秦向儒書寫的那些文字。
既然袁冬初這輩子在這件事上有了侷限,那就等著看她連巧珍怎樣把快速認字的方法發揚光大,讓康豪對她敬佩有加,讓世人欽佩她的聰慧吧。
回到易水縣家裡,康母、小姑子康秀兒和康豪三弟康泰在家。
大概是生計不愁的緣故,點心生意又是自家人一手管理,所以康家人雖然前兩天就知道此事,但對識字什麼的,根本毫無感覺。
非但沒想過弄一張試試能不能認字,更是對康豪夫婦拿回來的五張紙嗤之以鼻。
康母只是瞥了眼放在桌上的紙張,說道:“咱就住在易水縣,就算對牧良鎮一些街巷不熟悉,隨便打聽一下便可。這種寫著街道名稱的東西,對咱們一點兒用處都沒有。”
康豪三弟康泰是家裡最小的,今年才十一歲。
如今的他,是正經在學堂進學的人,對此也不怎麼待見:“我們夫子說了,讀書人讀的是經史子集,那是聖賢之書。這些,只方便信局投送的人使用,算不得讀書識字。”
這讓連巧珍很鬱悶,暗暗鄙夷康家人沒眼光。
同時,更是暗下決心,等過些時間,她把那些認字方法弄出來,給他們展示她認字多快。
再給他們的點心鋪子做個賬目,他們就會知道,她是多麼的不一般。
倒是她和康豪在通州府的見聞,讓康家人頗感興趣,康母三人和康豪聊得津津有味。
待到連巧珍開啟包袱,拿出通州帶回的禮物時,熱烈的氣氛到達了頂點。
尤其是康母和小姑康秀兒,看到幾盒胭脂水粉和幾塊布料時,眼睛都是放光的。
康母也正如連巧珍想的,先給女兒選了一盒胭脂、一塊尺頭。其餘的,計劃了好一陣子,才細心打包。
說是胭脂水粉留著,待到康勁娶親時當做一份禮送去親家,足夠體面了。
通州的布料也是一樣的用處,質地好,花樣新鮮。接下來都給家裡人做衣裳,過些日子辦喜事時穿著,足以顯示康家也是經見過大城市繁華的人家。
聽著康母口口聲聲,都是娶媳婦、辦喜事,一切事情都為這事兒讓路,心裡頗覺不忿。
過轉念再想,也好,等到康勁娶了媳婦,她就能和康豪一起去通州了。
那時,自己當家作主,自己的日子自己操辦,賺的錢也是自己支配……到了通州她就是給自己賺錢,她賺錢的辦法多著呢,那時才會有大把的銀子到手。
算了,忍這一時好了。
…………
同時考慮家裡辦喜事的,還有今日和康豪碰過面的秦睿。
在牧良鎮碼頭,秦睿把兩張已經皺巴的紙折起來,回來延浦鎮自己府上,在書房坐定之後,才取出來細細檢視細節。
秦睿很快就把握到,每個詞條和上面圖案之間的提示關係,這些對於秦睿來說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