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初明白卓靜蘭的意思,笑著說道:“小翠年紀小,還未說親。不過,如果小翠打算繼續在投遞行做事,想來說親時,她會提這個條件的。”
言下之意,這事兒由小翠自己做主。
袁冬初沒說的是,顧天成很看好小翠,打算過兩年,待小滿年齡稍大些,幫他提親,求取小翠。
而小滿,顧天成計劃把他留在牧良鎮,作為誠運的船運基地掌事人來用。
到時候,小兩口同在牧良鎮,一個掌管船務的維護和休整事務,一個作為投遞行大型中轉基地,夫唱婦隨、相互幫扶……多美好的前景啊。
反正袁冬初非常看好,她轉向小翠,笑問道:“是不是這樣?”
小翠給她一個你自己體會的眼神,默默轉開視線。冬初姐真是的,在外人面前也這麼打趣她。用這種事問她,讓她怎麼說才好?
她表現出來的神色,卻是很堅定的說明,她和秀春一樣,要繼續在投遞行做下去。
而從袁冬初的態度來看,她會重用她們兩人的。
被小翠給了側臉的袁冬初並不在意,反而轉頭埋怨卓靜蘭:“瞧瞧你問的話多不合時宜,把我家小翠問的不好意思了。”
卓靜蘭:“……”
明明是冬初她自己問的好不好?還是用的打趣口氣,居然好意思賴在她身上!
這麼一打岔,倒是讓卓靜蘭把有人想介入投遞行的事擱一邊了。
她已經定親,卓家百年基業,在兒女親事上,並沒有聯姻獲利的想法,便也不會按高嫁低娶給她找婆家。
卓靜蘭的夫家是大河下游慶州的豪紳吳家,家風頗好,和卓家是世交,彼此知根知底。
方大太太給女兒擇婿時,在年齡相當的幾個兒郎中選了吳家大房次子,圖的就是吳家家風頗正,家中子女都會悉心教導,卻並不怎麼鑽營仕途,只用心經營家中良田莊子。
這個時代,最保值、最讓人踏實的,便是耕地了。只要有耕地,就有飯吃,不論新朝、舊朝,糧食都是穩定的根本。
難得的是,吳家歷代掌家人都能認清這個形式,從未被仕途所帶來的權勢迷惑,而是在低調中漸漸積累家業,成就了吳家的豪紳地位。
最讓方大太太滿意的,是吳家家業巨大,但掌家人和族中子弟卻少有妾室。
吳老太爺也想得開,幾個兒子成家之後,雖未分家,但各領了府中一些田產去經營,供自己這一房的日常用度。
至於日子過的如何,端看他們和他們子弟的本事。
當然,家中大的開銷和嫁娶等事宜,依然是吳家公中負擔。
而且吳家甩開子弟們相互之間的傾軋,少了很多沒必要的開銷,完全負擔的起這些費用,每每都能給各房賺來身為豪紳之家一份子的面子。
方大太太給卓靜蘭選吳家長房次子,為的是既是吳家嫡支,又不必擔負長孫長媳的乏累,可以過得輕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