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銀子足夠多,購置田產當然最穩妥、也最省心的。
但連巧珍哪有那許多的富裕銀子?她還惦記著明年秋季的那場水患,她要帶著銀子,去撿那艘事故船的便宜貨物,藉機發財。
那麼好的機會,憑她現有的這點銀子,遠遠不夠。
而賺銀子最快的途徑,便是做生意。
如今這種狀況,只能先開幾個食肆。食肆獲利不如點心鋪子和酒樓,但她現在不能太張揚,只能賺這不起眼的銀子。
賺一點是一點吧,誰讓她走背運,吃了官司呢。
她雖然有足夠理由不採納孫氏的意見,卻不能說實話,只好解釋:“我手中銀兩不多,即使勉強買了田產,也不夠安頓這許多人。娘您不用擔心,我有經驗,幾個小食肆而已,不會賠錢的。待我積攢些銀錢,再購置田產便好。”
孫氏張了張嘴,嫁出去的姑娘,終究和在孃家時不一樣。
而且她這閨女,是在外面闖蕩、併成功過的人,她實在也沒底氣指點閨女如何做事。
至於趁著閨女和離之後依附孃家,謀奪她的財物………無論孫氏還是丈夫連茂才,都做不出這等事情。
有道是兒大不由爺,當女兒本事足夠大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
算了,由她去吧,只要那些下人不用連家供養就行。
午間,孫氏第一次試了試被人服侍的滋味。做飯、擺飯、飯後拾掇都不用她操心,而且家裡、院子裡不太妥當的地方,也被收拾的整齊妥帖。
唯一鬧心的,是孫氏看自家米缸和麵袋子時,驚得她狠狠抽了好幾口涼氣,被人伺候的滋味好像也不那麼美妙了。
傍晚時分,連巧珍他爹連茂才帶著兩個兒子回來了。
此時,各家都在張羅晚飯,或者在外做事的人也才回家,正在是各自歇息。
於是,連家父子在貓兒巷附近沒遇到熟人,就這麼一路走進自家院子
待到進得門來,一眼便看見滿院子僕從衣著的人,當時就嚇了一大跳。
陳婆婆、趙掌櫃等人自然知道連巧珍孃家情況,一見這三位進來,就知道是連家正主回來了。剛興起行禮問安的念頭,還沒付諸實施,三位正主就風一樣的捲了出去。
啥情況?
院子裡的人面面相覷,難道這三位不是自家主子的父親和兄弟?
不對啊,看年紀,一老倆小,明明就是父子來著。
走錯門還能這麼湊巧?
而出去的那三位,更是懷疑自己走錯了門,飛快退了出去。
站在外面,把自家院門看了又看,再打量左鄰右舍……連茂才看看兩個兒子,這是他家沒錯吧?
就在父子三人琢磨是否再進去看看時,有兩個街坊眼尖,遠遠地就揚著手,和連茂才打招呼,並急走幾步,過來搭茬。
幾句話說過,連茂才這才知道,原來他家閨女回來了。
兩個街坊不住嘴的誇她家閨女有本事、長能耐,居然著落的如此富貴。
這倆人全然忘了前段時間,他們也在笑話連家閨女有眼無珠,捨棄了秦老爺家的金龜婿,嫁了更夫的兒子,最後還落了個和離的下場。
今天連巧珍擺出那樣的排場,不但她自己衣著富貴,還帶回來那麼多僕從下人,抬回來若干箱籠。
當時的情況,街坊鄰里看見的人不少。三姑六婆們便想過來連家串個門,探聽點新鮮事。
追過來之後才發現,連家的門不是那麼好進了。連家院子裡進出的人,言行舉止都是一板一眼,看起來竟然比張大戶家的僕人還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