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除了次子夫妻兩個,其他人都遷來通州。
這時,康父康母和康秀兒都在家,聽說秦家大公子和大奶奶來看孫女,受寵若驚的樣子。只留下康秀在房裡照看阿慧,康父康母都迎了出來。
進寶進去問了康家有人在家,便飛奔出來報信,比康父康母一邊整理衣裳、一邊往外走要快很多。
等到他們出來時,秦向儒已經扶著周彩蘭下了馬車,身邊站著半悅和陳婆婆。
轉身看到康豪父母時,兩人連忙施禮。
秦向儒拱手道:“康伯伯、康伯母安好,晚輩見過二老。”
這下子,把康豪父母慌的夠嗆。
秦家那是什麼門第?那是前朝京城的大官,如今新朝卻也不差。
前不久秦家老爺啟程去京城,那動靜,老大了。知縣大人親自帶著縣衙主要官員送行,易水縣大族也不敢落後,一個個的都出現在碼頭。
現在,秦家大公子居然向他們行禮,還口稱康伯伯、康伯母,自稱晚輩……這哪兒行?
兩人一個拱手,大幅度的躬身;一個屈膝,把腰深深地彎下去。
秦向儒兩口子沒怎麼見過這等陣仗,連忙上前兩步,一個扶康父,一個扶康母,嘴裡也不停的說著客氣話。
待到說明他們來看望阿慧,康豪父母才稍稍直起身,一疊聲的請兩人進屋裡坐。
賓主四人往院子裡走,半悅隨在周彩蘭身後。陳婆婆和進寶招呼馬車,緊跟著進了巷子。
這裡也算貧民聚居之地,秦向儒等人的到來,也引起巷子裡一些人的注目。
但來往的人只是多看兩眼,似乎僅僅辨認一下這幾人是否見過,便各自散去,連充斥各個角落的三姑六婆都沒引動。
不是秦向儒和周彩蘭的排場不夠,和貧民之地的人相比,只要家境稍好一些的人,就足夠周圍居民羨慕。
只不過,這小地方搬來的康家人,時不時的,就有一些有身份的人來他家探望,街里街坊的,已經習慣了。
甚至還有人認出,這幾人中,為首的那對年輕夫婦,之前就曾來過,說是康家小孫女的乾親。
人家的乾親沒白認,這不又來了嗎?
進了小院兒,康父康母把秦向儒夫婦迎進正屋,待兩人坐定,康母告罪一聲,去側屋招呼康秀兒,讓她把孫女抱去正屋,給周大奶奶瞧瞧。
她自己則忙著去了灶房,給灶膛添了把柴,把溫著的水燒開,給客人沏茶。
康家之前也是延蒲鎮住民,康秀兒自然知道秦向儒和連巧珍那檔子烏龍。
這時,她抱著阿慧進門,視線飛快掃過秦向儒和周彩蘭兩人,心中各種滋味陳雜。
當初連巧珍拼死不嫁秦家大公子,卻是選了她家長兄。
當時,他們一家著實自豪了一陣子。
事後也證明,連巧珍的確能幹。但這份能幹於她家實在沒多大好處,只可憐了她長兄和侄女。
而沒有了連巧珍的日子,即使吃穿不及之前,但也沒差到哪兒去。尤其爹孃,卻是多了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