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誠運招人這件事,很多底層百姓覺得,讓立志科考的學子去誠運投遞做事不可思議。
但很多讀書人和書院的先生,卻很正式的考量起這件事。
更有一些飽學之士,已經在打聽那幅對聯的出處。
在這些人看來,若是沒有遠大的志向、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沒有容納百川的胸懷,斷不會寫出此等句式。
於是,位於不很熱鬧街道上的津州投遞行還沒開業,便不時的有各種人狀似路過,先看一看門外貼的啟事,然後似乎很不經意的走進門店,詢問外面的招聘啟事是何人所寫。
通常情況下,投遞行忙碌的小子們聽到問話,都會不約而同的看向同一個方向。
這種時候,袁冬初也是擼起袖子幹活的那個。
她就那樣用布巾包著頭髮,或者正在擦拭門窗桌椅,或者正在幫忙糊窗紙,然後鎮定的回看問話的人,說道:“哦,那是我們誠運的大當家顧天成寫的。”
“哦哦,就是顧天成顧公子嗎?”問話的人之後都會再問一句。
得到肯定答案後,他們便會更加謙和的告辭離開。
就這樣一個兩個的,投遞行門店你來我往,一改前一天的冷清,竟是熱鬧起來。
很多人不但知道了津州投遞行,還知道誠運大當家顧天成是個有大氣魄、且文才卓著的年輕人。
作為津州父母官的賀之進,自然也知道誠運投遞貼了這麼一份招聘啟事。
賀之進能做到知府這個位置上,而且還是位於河道末端、緊鄰京城的津州,當然也是飽學之士、頗有才幹的。
作為一個升遷期望很高的官員,他卻在琢磨,這也許是一個別樣的機會。
當朝皇帝和任何一個改朝換代的開國皇帝一樣,都很務實。
誠運的這個倡議,說不定就能入了皇帝的眼,覺得讀書人能做點實務,對於將來為官會有好處。
而且從賀之進本身來講,他也認為抱著書本讀死書實在是下下之策。
即使這些人真能憑藉死記硬背,把經史典籍背的爛熟,進而考取功名。但等到真正為官時,不見得就能做一個好官。或者說,就是個貪官,他們都不一定能做好。
賀之進把自己的兩個師爺找來,當下商量一番。
之後不久,外面就有了風聲,說知府大人和師爺談及誠運的招工告示時,對其上內容大加讚歎,也是希望學子們能以不同的方式學以致用。
在這裡,賀之進暫時沒鮮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是隱隱透出些風向。
他打算看看事態的發展,再決定自己以何種方式表態。
原本只是一個商號招人的告示,卻在津州個階層引起軒然大波。各種議論,各種發聲,都在議論此事。
顧天成和袁冬初等人悶頭整理門店,沒做任何形式的宣傳。卻因一份招聘啟事,僅僅一天的時間,整個津州都知道誠運投遞即將開業,而且連投遞行的地址都知曉了。
和誠運投遞牽扯頗深的文家,這種時候愈發鬧心。
文安昌聽說此事後大驚,專門讓人去客棧默記了招聘啟事的內容。
等到文家下人把默記回來的內容寫下來,呈給文安昌,文安昌只能長嘆一聲,文家對誠運的謀算,真是大大的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