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卓靜蘭人家也是大家閨秀,後宅各種場面見得多了,又是個大方爽快的性格,應付這點事不成問題。
只等方大太太的話說完,她立即跟上解釋:“趙姨母千萬別這麼說,能幹的是冬初,我只是眼熱冬初的本事,跟著湊個熱鬧而已。
“就像母親說的,是否能做下來,我心裡都沒底呢。您沒看我這沉不住氣的,心裡惦著事兒,都沒休息好呢。”
她說著,還抬了抬小巧的下巴,示意身邊的袁冬初:“您瞧冬初,她才是真有本事,心裡很有底了,只這麼點梳洗更衣的時間,人家還小憩了一會兒。瞧瞧,精神頭多好。”
袁冬初:“……”特麼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啊。她知道不能當出頭鳥,居然這麼果斷的把自己給推了出來。
沒來由的被人引來仇恨,這怎麼行?
她衝著趙太太笑了笑,對段氏和曾氏兩姐妹說道:“沒辦法,家中貧寒,無奈之下只能拋頭露面。只是做個粗活,其實全靠大家夥兒的幫襯。”
原來是家中貧寒,不得已啊。
曾家姑嫂三人明顯露出釋然之色。
趙太太和方大太太是發小,各自嫁人之後,還經常有書信來往。
或者回孃家、走個親戚什麼的,寧可多繞上一半天的路程,也要見個面,感情自然深厚。
但到了晚輩這一代,因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沒多少相處時間,當然便有了自己的發小閨蜜。
對於卓靜蘭和段氏、曾茹來說,她們對彼此的感覺,更多是看家族和父母的情分。和睦相處、互相親近一點,當然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某一方忽然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經常要被拿來做對比,那就不怎麼愉快了。
趙太太接到方大太太書信之前,她們便是有世交情分,見了面能互相親近的關係。
但接信之後,自家父母對卓家二小姐的不斷稱讚,就讓這份親近摻雜了一些別的東西。
剛才自家母親再次誇讚卓靜蘭時,這種微妙的情緒便再次襲上三人心頭,準確的說是兩人。
曾秀婉對於卓家嫡女是否優秀很無感。不是一個層面的人嘛,實在嫉妒不起來。
好在卓家二小姐很善解人意,立即認慫並把矛盾轉移。
而被轉移的這個人,也很會說話。
原本一個很高大上的話題,立即被袁冬初說成無奈之舉,還很沒技術含量,是大家幫襯之後的結果。
就說嘛,女孩子家的,吃飽穿暖、有富貴日子過,誰會拋頭露面、在外奔波辛勞?
於是,袁冬初幾句話,便給了幾人錯覺:她之所以在外做事,就是因為家裡太窮了。
讓人聽著,似乎其他人之所以沒做出什麼名堂,完全就是因為她們沒必要那麼做。如果真豁出去拋頭露面,自己一定也成的,說不定會做的更好。
當下幾人再看袁冬初,目光就和善起來,曾茹眼中還多了點同情:
簡直太不容易了,看著和她差不多的年紀女孩子,卻因不得已,還得做事賺錢。
嗯,就是這樣了。
心一下就沉靜滿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