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初跟著那位官員,拐了兩道彎,停在一排雕樑畫棟的房子前面。
袁冬初飛快抬眼,眼前這排房子是她穿來這裡所見的最講究的,沒有之一。
接著,她便聽到最中間的一間屋子裡傳出聲音:“讓她進來回話。”
袁冬初抬頭,是讓她進去嗎?
只見領他進來的那個官員衝著她招手。
袁冬初跨臺階進門,入眼是很大的一個房間,裡面排布了不少桌椅。
最裡面是一排矮炕,炕上有兩張挺大的炕桌,上面一摞一摞放著好多東西,應該是各處送上來的奏摺。
炕桌兩邊,坐了四個身著官服的老者。
這就是閣部的四位閣老了吧?
官員領著她往裡走,示意她上前見禮:“見過四位相爺。”
見真章的時候到了啊。
袁冬初上前,跪倒在地:“民女袁冬初,見過四位相爺。”
說實話,這裡挺有壓迫感的。
“起來吧。”位於中間的首輔張靖張相爺語氣挺和善。
待到袁冬初站起,相爺問道:“建議通州府衙和萬頃倉搬遷的上疏,是秦向儒寫的?”
上疏的落款寫的很清楚,這不廢話嗎?袁冬初站在一旁,規規矩矩答道:“是。”
另一側的廖相爺問道:“這份上疏你看過了嗎?”
袁冬初有點詫異這個問題,飛快抬頭,看了一眼問話的人,低眉回答:“大概看了一下。”
廖相爺繼續問道:“你的意思呢?你覺得通州是否會發生很大的水患?有沒有必要搬遷?”
袁冬初更不明白了,她一個平頭老百姓,而且還是個年方二八的女子,她哪知道會不會發生水患。
“民女以為,只要有這種可能,就應該有所防備。至少應該把萬頃倉挪到地勢高一點的地方。”袁冬初回答的很恭謹,但也很大膽。
另一位相爺看起來很有興致,問道:“難道府衙和百姓就不怕水患嗎?”
這次袁冬初沒抬頭,答道:“能提前遷移當然最好,若工程太大,沒來得及遷移。水患來臨時,大家都有手有腳,總可以自救。糧倉卻無法自行移動。”
四位相爺沉默了半晌,張相問道:“若朝廷花費人力物力,搬遷了萬頃倉和通州城北的所有住民。
“但接下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都沒有水患發生,朝廷這番人力物力豈不是白白耗費了。”
袁冬初說道:“不算白白耗費吧?搬遷之後,起碼朝廷和百姓都會心安,再不會有這方面的擔心了。”
“這麼說,你們誠運是贊成搬遷的?”次輔吳相緊跟著追問。
什麼叫誠運贊成搬遷?
袁冬初這次是很認真的抬頭,和這四位閣老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