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個親近朝臣和五百禁衛的拱衛下,皇帝跨前幾步,伸手扶起廖相爺和李長治。
然後衝著黑壓壓一片的跪地官員和百姓抬手,朗聲說道:“朕的臣民受苦了,快快平身!”
為首的官員山呼萬歲,謝萬歲聖恩。
百姓們也是有樣學樣,謝萬歲聖恩之後, 紛紛爬起。
這時才敢偷眼觀看,往日裡遙不可及、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皇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這一看去,都是心中打鼓。
皇帝雖然連日趕路、頗有風塵,但那種馬背皇帝的威嚴依然還在。
加上皇帝身邊幾個身著官服、神態持重的大臣,以及身後那茫茫一片的騎兵侍衛,給皇帝平添了若干威勢。
很多百姓便是這兩眼偷看, 就差點兒又跪了下去。也是連忙低頭,更不敢直視。
百姓和衙門一些小吏嚇的夠嗆, 但他們在皇帝眼裡,卻有著別樣的生機。
通州受了如此大災,舊址那樣慘烈的景象就在眼前。但在通州各級官員和百姓身上,卻看不到多少頹喪絕望,反而有著一種絕地逢生的勃勃生氣。
待到官員和百姓全部平身,皇帝很是說了些鼓勵和讚揚百姓的話。之後由廖相爺等人陪著,選擇了一處高地,往四下看去。
這時遍觀通州城內外全境,皇帝內心止不住的唏噓。讓他想起前朝的那一年,餓殍遍地,各地饑民揭竿而起。
可以想象,若是沒有秦向儒的上疏,萬頃倉沒有遷址、糧食沒有及時運出。只怕整個萬頃倉,連同糧倉中近二百萬石糧食,將會全部埋於地下。
通州府衙和百姓,也將遭到滅頂之災, 倖存災民也將陷於饑荒之中。
如今, 各地災情嚴重,萬頃倉的糧食給了朝廷很大的轉圜餘地,讓朝廷不至於陷入無糧可調的困境,更是救千萬災民與水火。
看過水淹之地,皇帝又轉著看了看通州新址的重建情況,在各種複雜心情中,前往新建府衙。
在府衙二堂偏殿,皇帝由貼身太監服侍著擦了把手臉,便出來在正位坐下,聽廖相爺和通州官員稟報災情、以及災情之後救助百姓、重建房舍等事宜。
其中,便有災情前後,各種表現突出的人。
官員自不必說,怎麼也得有幾個應應景。
之後,便是廖相爺著重提到正在丁憂的郭釗郭大人,還有其手下的布衣康豪。
廖相爺詳細解釋:災情前幾日,康豪受郭釗派遣,聯絡他的市井朋友,在民間做了大量勸說事宜, 這才讓通州百姓在幾天內, 大範圍遷往高地避禍。
廖相爺除了推崇郭釗, 還特意提到誠運南北組織的河執行,和嶺倉軍營的將官及兵士。
正是他們排程有方,以及兵士和垛工的快速、高效,才搶救性運走了萬頃倉六十萬石糧食,並把剩餘糧食運到新倉。
皇帝來通州的路上,便在透過各種渠道,不斷接到若干公文和線報,已經大體瞭解到通州在洪災前後的各項舉措。
而且,皇帝早就想見一見誠運的幾個年輕人了。如今廖相爺提起的事情,正說到皇帝的心坎上。
只可惜,那個叫袁冬初的女子不在通州。
不過多了個康豪,也挺讓皇帝意外。康豪雖然不像顧天成等三人耀眼,卻也是個實在做事的年輕人。
嗯,這幾個年輕人可以等一等,皇帝先見了郭釗。
郭釗原本在岷州任知府之職,因母親去世,回鄉丁憂。
皇帝親臨通州,凡是有點身份的人,這時都守在府衙門外,盼著近距離一窺聖顏。
郭釗身為還在冊的朝廷官員,自然也在其中。
聽到皇上傳喚,郭釗連忙整理衣冠,跟著衙役進入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