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0章 回程

通州搬遷事宜,朝廷議定的很快,但通州上上下下,都不太著急。

作為水路交通樞紐,通州雖然不時有水患發生,但從未波及到通州的根本。

幾百年過去,通州依然好端端的屹立在大河一側。

所以知府李長治接到朝廷的公文, 只是按要求把事務安排下去。要說什麼緊迫感,那是絕對沒有的。

而且搬遷這種事,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任何一項事務,都得拿銀子說話。

在他的任期上遷移萬頃倉,那是絕對的好事。

他之前不敢接秦向儒的上疏,現在也一點沒覺得這件事越過他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他避開了風險,最終卻得到了好處。

就像往永匯倉運糧這件事, 操作性就很強。

李長治並未耽擱多長時間, 很快就選定了一個大的河運船隊。

運輸糧食, 運力是首選。

即使以後發生什麼事,他也是以運輸能力作為標準做出的選擇,而非拿了好處、或者看了什麼人的顏面。

當然,安排這種事,好處不可能沒有。也得有大人物做引薦,賺足了人情才好定下。

但那都是背地裡的勾當,表面上看,事情得做的規規矩矩、滴水不漏才行。

就像如今風頭正盛的誠運南北,不過二十條船。

若是選擇他們運糧,運輸快慢先不說,一旦中間有點差池,朝廷和百姓都得疑心他得了誠運的好處,所以才會選這麼小一個河執行。

一直以來,李長治無論做油水多大的事情,一定要先把自己摘利索了,再看其中的好處。所以他才能坐穩通州知府這個位置。

所以,誠運南北既沒有朝廷的大人物為其說項, 他也沒見到多大的好處,運糧這趟差事,還真就沒誠運什麼事兒了。

…………

袁冬初是透過正常渠道,知道朝廷議定了通州和萬頃倉搬遷。

等到訊息送到顧天成手中,通州的正式公文也到了。

朝廷這麼快的動作,雖然大大出乎顧天成的意料,卻是和卓遠圖的預估一樣。

顧天成心裡有數,僅僅透過廖清溪,在李長治處做了點試探,就被客氣且堅決的否定了。

而實際情況是,顧天成就算能攬到運糧這個差事,他這麼匆忙的找合作者,也頗有隱患。

這次試探只是看了看李長治的態度,做到心裡有數也就是了。

接著,他便一心一意的跑自家的河運了。

他自己親自帶了六條貨船,馬不停蹄的在河道上來往。

進入十二月,顧天成的六條船再次停靠通州碼頭。卸貨之後,等待一大批貨物上船的時候,他帶著年禮前往鄧府。

顧天成有意運糧這事兒,只侷限在卓遠圖和廖清溪算是自己人的範圍內,鄧家並不知曉。

在鄧家看來,顧天成剛從鄧家借了一萬兩銀子,當日便能從鴻江船廠談下來三艘大船,這已經是很大的本事,很符合他們對誠運和顧天成的期望。

顧天成這趟專門來送節禮,是鄧家家主鄧嶽林,也就是鄧勳的父親親自接待的。

鄧勳則在一旁作陪。

鄧嶽林是個中等身材,眉目細長,看起來很和善的中年人。

寒暄閒聊之後,話題便轉到通州和萬頃倉遷址的事情上。

簡單的就事論事之後,鄧嶽林問顧天成:“萬頃倉一部分存糧會運到津州,朝廷這次不打算動用漕軍。不知顧公子對此是否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