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大荒上不是七個國家,而是隻有四個,其中最強大的是晉國,他們的邊境線與蠻人所在的草原接壤,但是雙方之間只有小規模的摩擦,大規模的戰鬥並未爆發。主要還是以貿易為主。
那時候伽藍神殿還只是一個小組織,規模遠遠沒有今日這般龐大,還在到處奔走,到處找機會開神宮,然而各國那時候都有屬於自己的信仰,神殿的佈教工作進展緩慢,而且還處處受挫。
後來,神殿開陽祭司庸門迪決定去草原佈教。
不過蠻人向來都不相信這些,他們信任的只有自己的拳頭。
庸門迪到了草原才發現,在這裡佈教的難度更大,而且因為語言不通,他根本沒辦法正常與蠻人交流。
庸門迪擁有一顆極其堅韌的心,他對月發誓,此生不在草原成功布教,就絕不返回中原。
之後二十年,庸門迪一直在草原積極奔走,用自己畢生所學為蠻人解決了諸多問題,最終得到了蠻人當時的最高首領的認同,將他封為國師,開始在草原各處修建神宮,傳播神殿教義。
這原本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兒,然而當訊息傳回伽藍神殿的時候,神殿當時的大祭司卻察覺到了不對。
因為草原神宮使用的教義,已經與伽藍神殿所使用的教義截然不同。
庸門迪,走了偏路。
神殿立刻派遣神官前往草原,希望查清真相,結果每一個去草原的神官都有去無回。
之後的某一天,庸門迪正式宣佈叛出神殿,自封大祭司,而蠻人也在這一天,正式對晉國開戰。
晉國當時國力強盛,乃是大荒霸主,一開始並未對蠻人的攻擊放在心上,前線在打仗,晉國的皇帝居然還有心情選妃,然而庸門迪提前知道了這件事兒,派了草原上最漂亮的一個姑娘去選妃子,很順利的就接近了晉國皇帝,成為了寵妃。
這時候晉國終於發現,他們打不過蠻人。
蠻人變得力大無窮,一個普通的蠻人士兵居然能對抗四五個晉國士兵,蠻人的騎兵更是驍勇,一旦開始衝鋒,任何障礙在他們眼中都是土雞瓦狗。短短兩個月,晉國國土居然丟失了超過四分之一!
晉國皇室慌了,然而多年驕奢淫逸的生活讓晉國的貴族們懼怕打仗,他們提出了議和,希望能透過割裂國土換取保留自己的榮華富貴。
當然,晉國的武將派則堅決反對議和,雙方在朝堂上爭吵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時候,那個蠻人貴妃站了出來,用幾句話就搞定了武將派,並且讓皇帝把那些一力求戰的將軍全部處死。
沒有了這批人,晉國更是不堪一擊,前線士兵更是放棄了抵抗,開始一路劫掠一路往回狂奔。
大批的難民開始往湧入其他國家,其中唐國接受得最多,這也為唐國日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因為在唐國接受的難民中,有很多各行各業的人才。
晉國一旦淪陷,那麼唐國就將直面蠻人。唐國意識到了這點,立刻就進入了戰備狀態,很快就拉扯起來一支強悍的軍隊,靜候蠻人上門。
半年後,晉國全面淪陷,蠻人大軍殺到了大唐的邊境線。
雙方在邊境線上苦戰半月,死傷近五十萬人,其中蠻人約莫二十萬,唐軍三十萬!
這是蠻人入侵以來遭到的最大損失,一時間不敢再冒進,也給了唐國喘息的機會。
就在蠻人準備打持久戰的時候,夫子來到了草原,見到了庸門迪。
同行的還有當時神殿的大祭司。
三人在草原上論道。
這一論就是七天七夜。
最終誰也無法說服誰。
大祭司與庸門迪交手,雙方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