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登基,不是是坐上龍椅就算數。
即便是遺詔中明確說了由大皇子李通繼位,但是國師尹揚忽然去世,終究還是給這次的權柄交替留下了遺憾,或者說漏洞。
皇后派的官員,百分之兩百都是不相信遺詔內容的。
但是他們拿不到證據,沒有證據就不能質疑,否則就是大不敬之罪!
並且李通上位之後,一個神秘的機構也悄然的浮出水面。
這個機構叫做錦衣衛。
主要的職責就是盯梢朝堂百官,必要時候甚至可以先斬後奏,他們只聽命於皇帝,其餘任何人都沒有權力調動錦衣衛。
錦衣衛浮出水面後,立刻就幹了兩件大事兒。
第一,殺了御史大夫於峰。
第二,屠了欽天監總管徐朗全家三十六口,就連丫鬟廚子花匠都沒有放過。
這兩件事爆發之後,百官震驚,討伐錦衣衛的奏摺更是如同雪花一般飛到了皇帝陛下的案頭。
不過這些奏摺李通看都沒看,直接就讓太久用麻袋裝起來,送去燒掉。
高貴妃倒是憂心忡忡,兒子剛剛登基,手段就如此的狠辣,若是激起百官的逆反心理,那以後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治國不是過家家,誰反對就滅掉誰只能是氣話,若真這樣做了,李通的皇位必不久矣。
所以高貴妃覺得自己有必要找兒子好好聊聊。
這段時間高貴妃都沒怎麼跟兒子交流,一來對方已經成了皇帝,若事事還被自己這個當母后指指點點,心裡必然不爽快。高貴妃在後宮多年,實在是太瞭解這種心理了,所以除了每天固定的請安之外,她從不會主動去見自己兒子。
第二,高貴妃還是有些心虛的。李通並不是知道改遺詔的事兒,他堅定不移的認為李泓是正兒八經的將皇位傳給他,所以心裡正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可是高貴妃卻是眼睜睜看著遺詔被改掉的,她只要看一次兒子就會想起遺詔的事兒,就怕哪天繃不住說漏嘴了,所以乾脆就不見。
可現在到了不得不見的時候了。
就算是她這一派的官員,也已經被錦衣衛弄得心力交瘁,再折騰下去不知道多少人反水。
必須要將這股風氣扼殺在搖籃中。
高貴妃本來想讓宮女去請李透過來,後來想想,還是自己親自去御書房見他比較合適。
在任何時候都要給足皇帝面子,哪怕自己是他親媽。
“高太后到。”門口的太監用尖細的嗓音喊道。
等到屋內傳來皇帝的聲音,太監推開御書房的門,再躬身後退。
“母后,您怎麼來了,快快入座。”李通放下毛筆走過來,扶著高貴妃在椅子上坐下。
高貴妃說:“看看自己兒子,還需要理由麼?”
“母后說的是。”李通微笑,然後吩咐宮女沏茶。
等到茶水呈上來之後,高貴妃端起茶盞慢悠悠的喝著,腦海中在整理語言,琢磨要如何開口。
李泓說:“母后,若是無事吩咐,皇兒就先去批閱奏章,您在這裡坐一會,等皇兒批閱完在一起用膳。”
高貴妃說:“皇帝幸苦,不過母后確實有話要跟你說。”
“皇兒聆聽母后教誨。”李通說。
“皇帝啊,最近朝野百官對錦衣衛,意見很大啊。”高貴妃緩緩的說道:“母后知道你想要快速的整理朝綱,可也不能操之過急,這樣做很容易引起百官的不滿。皇帝雖是一國之君,但具體的事兒還是需要百官去做,他們就是你的手足,你斬斷越多,雖然能解決一時之禍患,可是之後想要做點什麼,就會感覺到束手束腳。”
“當然母后也不是說你做的不妥,只是覺得皇帝稍微有些著急,放緩一些吧,至少給百官一個喘息還有接受的過程。朝堂還沒有到要用猛藥的時候呀。”
李通笑了笑,說:“母后說的,皇兒明白。可是母后未免把這些百官想的太簡單了些,自從朕繼位以來,一些官員就在私下場合抨擊朕,說朕的位置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前任國師忽然暴斃,沒有人能站出來替朕說話,哪怕朕將遺詔扔到這些混賬的臉上,他們也會覺得遺詔是被改過的。”
“母后,朕也很苦惱。朕不怕這些人胡言亂語,可是放任他們這樣胡攪蠻纏,朕還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所以這些聲音必須消失,他們不肯主動消失,朕就讓他們閉嘴。並且母后也莫要以為朕是在胡亂殺人,每一個死在錦衣衛手下的人,那都是死有餘辜,他們都是些罪行累累的犯人。”
高貴妃從李通的眼神中看到了堅定,看到了決然,看到了霸氣,唯獨沒有看到仁慈。
雖說慈不掌兵,可作為皇帝,仁慈也是必須要掌握的。
太過剛猛的帝王,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
當皇帝也是一門身後的學問,李泓就做的很好,而李通終究還是太年輕,他事情想得過於簡單。
是,那些死掉的官員們或許確實罪行累累,但在沒有經過大理寺審訊的前提下就被殺掉,這就會造成皇權氾濫,同時給百官一種皇權不受監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