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道:“原來如此。一個士族之家能建立大唐,光是這一點我便明白士族大家的力量了。”
秦國夫人微微點頭道:“那是自然。五姓七族皆為豪族世家,其家族淵源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甚至漢朝之時。以清河崔氏為例,其家族淵源可追溯至春秋之時。崔氏祖先便是齊國公卿之一,至漢代已成山東望族,南北朝時,北魏開國更是一等大姓,位列五大豪族之中。直至我大唐立國,依舊綿延蓬勃,勢力不減。大唐以前之事且不談,光是清河崔氏在我大唐立國之後,便有數百餘人為官,官至宰相者二十餘人。大唐開國之初,有官員修訂《氏族志》,曾將崔氏列為第一。後太宗帝下旨說:李氏貴為皇族,怎可以崔氏為首,難道崔氏比皇族還高貴不成?這才將隴西李氏立為第一,皇后長孫氏立為第二,崔氏等諸豪族在其後排列。由此可見,崔氏豪族實力之強。”
王源聽的津津有味,讚道:“原來這當中竟有這麼多的掌故。夫人當真博古通今,無所不知。”
秦國夫人輕攏髮絲,微笑道:“你也莫誇我,我一個婦道人家,能知道什麼?這些不過是我聽亡夫談論時得知罷了。亡夫是個書呆子,醉心於這些掌故,閒暇時喜歡和我說這些事情。我其實不愛聽這些,但久而久之不想知道倒也耳濡目染知道了些大概。”
王源笑道:“原來如此。”
秦國夫人繼續道:“其餘幾家也都是淵源頗深的豪族,家族勢力在我大唐也是根深蒂固。家族眾人為官入仕者不知多少,倒也不用一一贅述了。”
王源皺眉問道:“但為何我鮮少聽到這些豪族的訊息,朝中那些官員出自這些豪族大姓之家呢?為何怎麼都好像銷聲匿跡了一般。”
秦國夫人點頭微笑道:“他們確實銷聲匿跡了,這裡邊是有原因的。大唐立國之後,五姓七族除了隴西李氏為皇族之外,其餘各家勢力龐大,家族子弟遍佈朝野。朝政幾乎為均為他們所掌控。且豪族之間相互通婚勾連,關係越發的緊密。有此對身為皇族的李氏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世家大族出身的皇族李氏雖得其餘各家支援而坐擁江山,但大唐建立之後,這些世家大族便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了。這個道理我不說,你也該明白。”
王源點頭道:“我懂。同為豪族出身,一族奪得天下,自然是擔心其他豪族也有爭奪的可能。再說,天下已歸李氏,其餘豪族也盡了力,該到了過河拆橋,兔死狗烹的時候了。”
秦國夫人微笑道:“兔死狗烹倒是不至於,但豪族大家越發的掌握朝政,他們的家族成員入朝為高官,很多事情上一起相互呼應,已經威脅到了皇權的威嚴。所以打壓豪族是一定要做的,但還不至於敢對他們趕盡殺絕。因為即便坐擁天下的皇族李氏,也不敢公開的對這些世家大族發動剿滅之事,而且也剿滅不了。這麼多年下來,五姓七族之間早已利益與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泥水交融一般,根本就分不開了。但雖然無法滅族,但限制他們的權力,打壓其他豪族確實必須要做的,否則皇族豈非要淪為其他豪族操控之下。”
王源思索道:“確實如此。只能打壓而無法斬絕。這也是保持穩定維護皇權的唯一辦法。”
秦國夫人點頭道:“是啊,他們這些事情太複雜,我也說不大清楚。總之,隨著豪族的勢力不斷壯大,皇族終於出手。高宗時便開始頒佈了旨意,限制其餘豪族之間私自姻親相結姻親,但凡豪族之間想要通婚,必須經過皇族批准。”
王源微笑道:“這倒是絕妙的一手。雖然看似不是什麼激烈手段,但絕對是很有效的阻止世家豪族之間私相結盟的手段。短時間內恐無效果,但十年二十年時間內,便割裂了世家子弟之間本該建立的姻親聯絡。這是溫柔的一刀。”
秦國夫人微笑道:“溫柔的一刀,這說法倒也新奇貼切。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共下達過三次針對世家豪族的限制之令。限制姻親之令後更有限制世家子弟入朝為官的命令,規定了世家大族入朝為中樞官員的數目,平衡各方勢力。現在看來,這都是驅逐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之舉。”
王源深以為然,高宗治下的永徽之治是貞觀之後的另一個和平盛世,高宗這個人雖然是個爛好人,但在這件事上倒是頗有策略,循序漸進。
“武帝臨朝之時,對於世家大族更為苛刻。武帝手段凌厲決絕,對於五姓七族大肆壓制。分而治之。各大世家為了自保,曾暗中支援李氏諸王起兵。但因為各自為保,又被武帝分化治之,力量難以集中。故而越王李貞、琅琊王李衝等人的起兵均告失敗。武帝由此展開大清洗,對世家大族李氏一族展開雷霆手段。然畢竟豪族實力猶在,武帝亦知若逼得豪族世家聯手反抗,後果堪輿。據說神功元年,武帝同豪族世家達成妥協之議。從此後,幾大豪族遷移東南,不在干涉政務。家族子弟為官不至三品。而朝廷許以懷柔之策,不再對豪族世家進行清洗打壓,並許以東南茶糧鹽鐵經營之權。硬生生將幾大豪門世家從朝廷剝離。但豪門世家從此失去進入朝廷中樞之機。以朝廷給予經營財富之利換取了相安無事。”秦國夫人輕聲道。
王源呆呆道:“原來這當中竟有如此隱情。雖然這是傳說之言,但卻也不無道理。世家大族拱手讓出權力,換取避居東南各道經營財富之權,倒也是一種不錯的交換。否則便是兩敗俱傷之局。但總體而言,世家大族吃了大虧,恐怕便就此沒落了。難怪我入朝這麼多年,沒有太多關於世家豪族的聲息。”
秦國夫人點頭道:“是啊,雖然是吃了虧,但總比滅族了好。武帝之後,當今太上皇即位為帝,也絕不永許這些豪族之家再次滲透入朝,不過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倒是緩和了不少。幾姓豪族得太上皇賜婚聯姻,為官之限也有所放鬆。據說陛下曾召見幾姓大族族主,施以恩惠。幾姓大族也表示全力支援李氏皇族,財力物力上給予全力支援。因有武帝荼毒之威,幾姓豪族倒也不願再冒險,遂成雙方和解共處之局。這便是我所知的大唐豪族的一些掌故了,有些事只是道聽途說,倒也無確鑿證據。至於豪族同皇族之間有些什麼約定,具體有些什麼勾連,那我卻是一無所知了。”
王源點頭道:“多謝夫人,這些事叫我大開眼界。我便像是井底之蛙,今日之後方知另有天地。無論如何,這些豪族世家和李氏的聯絡是割裂不斷的,這也是他們死命支援李氏的原因。在這種情形下,若不知他們之間的關係,貿然起事的話,怕是會遭到巨大的打擊。開元天寶這數十年的盛世太平期間,這些大姓士族得朝廷特權,在東南恐已經遍地開花盤根錯節。東南之地財物豐饒,若不能斬斷其支援李氏皇族的這條線,那便是大麻煩。”
秦國夫人點頭道:“我同意你所說的,即便他們衰落了,但他們聯手支援一方,力量將是可怕的。天下財富之地為他們所佔據,數家之財力恐要佔天下財富三成,若他們決意支援李氏,天下間恐無人撼動。莫看安祿山之亂風生水起,但他們若不能奪得東南之地,那便註定要失敗。”
王源重重點頭,沉默思索了片刻道:“夫人,你方才說,你夫家柳氏也是世家大族,為何不在五姓七族之列?”
秦國夫人笑道:“我夫家柳氏乃河東望族,河東三望族柳氏裴氏薛氏乃是大唐立國之後才新近崛起之世家望族。三望族之崛起一部分原因也是皇族刻意為之之結果。要知道,大唐立國以來,河東三族子弟光是成為大唐駙馬的人數便達五十餘人,由此可見李氏皇族便是以姻親之約扶持三族崛起。這三族均為皇親。裴氏一族更是出將入相之人不少。近年來還有韋氏崛起。以我淺見,朝廷並不想讓五姓七族中的皇族外姓坐大,便以扶持忠於李氏的外姓豪族崛起而抗之。然而實際是,河東三族以及韋氏等大唐新貴雖然崛起迅速,但和東南幾大豪族相比,卻是不可同日而語。那幾族經營數百年,有的甚至達千年綿延之久,無論其底蘊氣度乃至家族枝葉都不可比肩。”
王源笑道:“我明白了,李氏是想借新貴崛起而擺脫幾大豪族的控制。畢竟雖然形勢有所好轉,但幾大豪族家底殷厚,源遠流長,無人與之比肩。若有新貴與之抗衡,倒也可以相互鉗制,活著是分化治之。”
秦國夫人點頭道:“你說的應該不錯,我記得亡夫曾經跟我說過,我夫家柳氏曾經同如今居於錢塘郡的五姓七族之中的崔氏聯姻。亡夫上一輩僅有我公公一名男丁,其餘皆為女子。其中兩名便嫁給崔氏旁支子弟。據說是當時陛下親自下旨賜婚準於聯姻。你方才一說,我猜想,朝廷是否是想以新貴和世家聯姻之方式,從而拉攏一家,分化崔氏和其餘各家的聯絡。畢竟姻親是最為快速的拉近雙方關係的辦法。”
王源撫掌道:“恐怕正是如此。五姓七族之間內部已經不準聯姻,以外族與之聯姻,正是能起到加速分化他們之間關係的作用。此事無可懷疑。我只能說,李氏皇族為了這件事已經想盡了辦法了。他們對這些豪族世家既是倚重又是忌憚,這就叫做又愛又恨。然則,你夫家柳氏和崔氏之間必有聯絡咯?”
秦國夫人想了想道:“那畢竟是上一輩的事情,我夫家一脈自上一輩開始便人丁凋零。亡夫兄弟姐妹十一人,本有兩個哥哥。然而都在少年時夭折而死。全族僅餘亡夫一名男丁成年,其餘皆為女子。亡夫身子孱弱,且也命薄的很,也只留下鈞兒這根獨苗便撒手歸西。柳家其實已經敗落了。和崔氏也早已斷了聯絡,也不知嫁過去的那兩位長輩是否健在。若是在的話,怕也是過花甲之年了。自從亡夫死後,我其實也和夫家來往不多。他們不喜我楊家之名,我也懶得去搭理他們。柳鈞的幾位姑母大亂之後也都軼失了訊息。”
王源皺眉道:“可惜了,我倒是想見一見東南世家豪族,和他們聊一聊。”
秦國夫人詫異道:“你想和他們見面作甚?”
王源道:“若我起事,能割裂他們和李氏皇族之間的聯絡,那才是關鍵之舉。若有機會和他們見面,我倒是想去試一試。”
秦國夫人微微搖頭道:“你這想法有些不切實際,不過你若真想見他們,我倒是可以以柳氏一門的身份去探訪一番。畢竟兩位姑母嫁給了崔氏,我也有理由去探望。但願她們還漸在。只要她們有一人漸在,此舉便不唐突。然後或可替你牽線搭橋,見上他們一見。”
王源大喜道:“若真能如此,那可就太好了。這樣吧,年後天氣回暖春暖花開之時,我命人護送你們去南方。你也正好去散散心。能夠接引見面那是最好,若不能也沒關係。我可以另想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