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傑對婆家的認知,也在逐步清晰當中。
談戀愛的時候,何宇新對家庭的介紹非常簡單,她也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家庭,只不過何宇新本人比較能幹而已。
嫁到帝都後,見到了諸多親戚,她也只是暗暗驚訝婆婆的孃家親戚真是多啊,而且看起來位置都不錯的樣子。
……
或許是因為生下了健康聰明的何家長房長孫,也或許是因為她這幾年的行事風格比較穩妥,尹傑一步一步得到了家中長輩的認可,她對何母的孃家——韓家大家庭的瞭解因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
這個家族背後有著一張龐大的關係網,除了諸多血親以及綿延開來的親戚網路,以及父子兩代的同學、同鄉、同事之外,更重要的是太姥爺和姥爺一起浴血奮戰的同袍戰友,以及戰友們的後代(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紅二代”“紅三代”)。
在帝都的紅色後代圈子中,何宇新的外祖母——韓家老太太算是比較有威信的幾個人之一,這裡邊固然有著太姥爺和姥爺立下的赫赫功勳的原故,但也同樣與韓老太太那熱心助人、喜歡張羅的個性有關。這個圈子裡誰家的寶塔尖兒不太好了,或許不會告訴其他人,但一定會通報到韓老太太這裡的;甚至於哪一家的後代鬧不和,難以內部協調,甚至哪一家的後代不孝,也多是派人來請了韓家老太太去調停。
經歷了艱難年代,又一人撫養大了三個妹妹和幾個孩子,還同時暗中照料同樣遭遇不幸的其他戰友家屬……,韓家老太太身上自有那一份不怒自威的氣勢,再加上她心思靈透,處事之公允又令人歎服。她只要往太師椅上一坐,再跳脫的晚輩也得乖順下來。
嫁給何宇新之前,尹傑曾看到過一些描寫“紅二代”、“紅三代”的,其中描寫的這些人無不手眼通天,要麼可以隨意調動軍警,要麼坐擁數億資產,舉手投足之間就能讓競爭對手拜服在地。
她從來沒有夢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紅色家庭的一部分。但也只在真正融入進去之後,她才真正意識到那些是何等的胡編亂造。
隨著關係的加深,她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這些“紅色後代”之所以特別,概因他們體內有著軍旅先輩流傳下來的一種紅色基因,這種深入骨髓的紅色基因有一個名字,那就是“責任”。
源於這份血脈深處的“責任”,紅色後代們在面臨危險和困難的時候,總是自發地選擇迎難而上、挺身而出……。日常生活則正相反,在家中長輩的言傳身教、耳提面命之下,受縛於“紅色家庭”這個名義,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嚴格恪守著低調、踏實的生活習慣。
正如何母平日裡所說,家庭出身好,並不意味著不需努力就能過上養尊處優的生活。韓家老太太也總是說,父親從小對她的教育中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和其他叔叔伯伯在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的經歷。她從小就耳濡目染了老一輩艱苦奮鬥的精神,父親的教導也讓她時刻不敢忘記以父輩為榜樣,她的女兒,外孫,也因她而深受影響。
她對尹傑說,父親重複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挫折,但必須堅守自己的意志不能動搖。”
老太太的書法比不上何父,但也並不算差。她親自手書了一副字送給尹傑,這代表著自己對這個孫媳婦的真正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計榮辱、熱愛國家。”
“這是我們韓家人的精神,希望你謹記於心。”她把卷軸交給尹傑時,很鄭重地說,“以後你也要傳給寧晟兒,還有他的後代。”
尹傑素來為人平和淡然。在瞭解到婆家的特殊背景後雖然與有榮焉,行動間也更加謹言慎行,力求不因自己的言行為家裡惹來非議。而她這種寧和的心性,也讓從公婆到家裡的寶塔尖兒的諸多長輩對她更加認同。老太太因而多次欽點尹傑陪她前往參加紅色後代們組織的“先輩追思會”。
七月中旬,一份刊行全國的紀實性期刊《炎黃子孫》計劃看出針對晉察冀地區的戰爭特輯,邀請了定居帝都的紅色後代們參加。韓老太太也在受邀之列,她再次點名尹傑陪她同去。
(《炎黃子孫》,是一份以史為主的綜合性紀實期刊。刊物的宗旨在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團結炎黃子孫。)
尹傑扶著自家老太太走進會議室的時候,周圍不少人紛紛喊著“韓大姐”,與老太太打招呼。也有沒見過尹傑的,老太太也在詢問下一一做出了介紹。
參加追思會的多為4080歲的年紀,有鶴髮童顏、精神矍鑠的,也有身體不佳,乘坐輪椅而來的,更有代表父母前來的第三代。唯一共通的是,每一位與會的人,身邊基本都帶著一個家中小輩。既為了照顧長輩,也帶來讓各家寶塔尖兒過過目,再就是帶過來參加精神洗禮。
參加過這種精神洗禮的人,基本上都不可能走了偏道兒。
尹傑就是在場的諸小輩之一。
各位老人們的追憶,或言語平平無奇,或情緒慷慨激昂,但所有故事都足以讓她心潮澎湃。
……
把老太太送回家,又陪著她喝了茶,再幫著她修理了院子裡的花草之後,尹傑才開車返回家中。
因為何宇新已經出差接近一個月,她最近又有些失眠。今天老公回來,她因要陪著老太太參加活動沒能去接機。在車庫裡停好車出來,卻發現何宇新公司的人剛好把他送到了樓下。
何宇新在飛機上一直處理公務,為的就是回家以後有時間多陪陪嬌妻幼子。看到尹傑回來先揚手打了個招呼,轉頭對Linda說:“你們先回吧,明天辦公室見。讓幾個部門負責人準備一下,明早10點安排工作彙報。”然後他就帶著尹傑上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