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過年來,是天啟三年(1623)早春,李羨之親自到存精米的倉庫裡,把年前買來的玉麥種子取出來,找來最會耕田的佃戶,種了下去。又自留了些種子,把自己住的院裡的花園裡的花花草草都拔了,種上了玉麥。
賀小姐見夫君這樣,心裡也不由得擔心起來,以為他出了什麼狀況,忍不住問。
李羨之道:“我心裡謀劃著一件大事,只是此時尚不足道,久後自然明瞭。”
賀小姐聽了,順從地不再問了,任由他折騰。
自從把這些黃澄澄的種子埋進土裡,李羨之每天都在花園邊盤桓,眼見著它們生出嫩黃的秧苗,長出鋼叉一樣的穗,撒上血一樣紅的纓,再結出金黃的果。又是深秋季節,他的心血終於沒有白費——一百斤的種子帶來了二萬餘斤的收成。
趁著年景尚好,李羨之把玉麥種子分給每家佃戶,讓他們作為主糧搶種,趕在災害來臨前,存些餘糧。
這時,陝西因為朝廷繁重的稅收,尤其是每日劇增的徵遼餉,越來越多的百姓破產,不得不賣身富家大族為奴為僕,躲避朝廷徵餉。這一兩年來,寄身李家的家丁、佃戶劇增至五六百戶。李家不得不多買田地養活他們,可是榆林多為貧瘠之地,收成微薄,幾乎難以維持。
幸而李羨之料事在先,種起了玉麥,這種金黃的糧食雖然吃起來不可口,但產量卻比麥子多出兩倍,比粟米也要多一倍多。這樣一來,不出一兩年,便可解了燃眉之急,若能推廣至陝西全省,或許能免了不久後的那場因飢餓和壓迫而產生的兵禍……
李羨之看著一包一包的玉麥入了倉,覺出自己似乎要改變歷史了。可他並不知曉自己有些一廂情願了,歷史遠比他想象的更加殘酷,更加難以改變。不過這皆是後話,此時他還有眼前的一件大事要做——科舉。
自上次落榜,李羨之還未曾用心讀過幾日書,望著考期漸進,他不得已放下手中別的事,又抄起了聖賢書。所幸濟民院的事還算平穩,家裡也有夫人打理的井井有條,並不要他操心,因此倒可一心讀書。
荏苒到了天啟五年正月——因為有了妻室,李羨之便將入京的日期往後推了許多。自成親以來,時日已是不短,但賀小姐的肚子一直不見動靜。李羨之倒還沒覺出怎麼,賀小姐卻著了急。她找到李羨之,道:“自奴嫁給夫君,已是一年多了,卻未曾懷上一男半女,實是有愧,我……”說著,吞吞吐吐起來。
李羨之這一年來四處奔波忙碌,平日裡頗有些冷落了新婚的夫人,心中也是有愧,道:“夫人莫要如此說,這也是急不得的,你每日安安心心的就好,不要胡思亂想。”
賀小姐又道:“眼見夫君要赴京應考,一去萬里,行前不如把倚翠和柔菊收了房,也好為李家添一炷香火。”
李羨之聽了,立時急了,道:“這怎麼使得,我與你是夫妻,自是和和睦睦,你不學好,倒勸自己相公娶小老婆。”
賀小姐聽了,非但不惱,反倒吃吃笑起來,緩緩道:“這兩個丫頭,本就是陪嫁過來與夫君填房的,我不介意,你倒惱了。”
李羨之道:“這事我是做不得的,你莫再說了,至於倚翠和柔菊,將來找個好人家嫁了。”
賀小姐嘟著嘴道:“這兩個丫頭與我自小一起長大,情同姐妹,你要把他們嫁去哪裡?”
李羨之有些哭笑不得,不再與她爭了,轉了話題道:“眼見科舉開考,我不日便要進京,山高水遠,也沒個歸期,我不在家,你自己要好生注意。”
賀小姐允了,夫妻兩個又說了半夜體貼的話,歇了。
過了幾日,李羨之方要啟程,忽然賀小姐身子不適起來,李羨之忙派人到濟民院請來徐忠全診病。一番望聞問切,徐忠全滿臉笑容地說道:“恭喜少老爺,夫人是有喜了。”
聽了這話,李羨之喜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只有兩汪眼淚在眼裡打轉,半晌,撲倒床邊,拼命地將賀小姐的手攥住。屋裡的人都識趣地退了出去。只剩倚翠和柔菊兩個關了門,把帳子掀開,躲在一遍偷笑……
如此一來,李羨之入京的行程又耽誤了幾天,過了十五才得以起身,臨行,囑咐兩個丫鬟好生照料夫人。
賀人龍與惠顯揚兩個送出城外,李羨之帶著金順兒和韓釧兒迎著料峭寒風,策馬往京師急趕,一路絲毫未敢耽擱,換了幾次馬,終於在二月初六日趕到了,距考試只有三天了。
他再一次來到貢院附近,這裡早就聚集了來自天下各處的舉子,顯得有些人滿為患了。他頗費了一番周折,才在距貢院一里外的街角,找了一家簡陋的小客店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