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毫無疑問的進入到游擊戰過程中,伊斯、蘭革、命衛隊根本難以組織大規模的有效抵抗。
北約聯軍在地面戰爭開始的第一個月,就完成了既定的戰術目標,成功佔領了伊朗的首都德黑蘭。
而這個時候,一個沉痛的訊息,出現在伊朗境內,伊朗正規軍大部分的將領,全都靠向了北約聯軍。
伊朗政府中,大量的中層官員和基層官員,也全都選擇了北約聯軍。
一二十萬的伊朗正規軍投降,不但將軍隊中所有教士人員逮捕或者是直接殺死,也馬上調轉槍口,對準了伊斯、蘭革、命衛隊,使得這場戰爭,出現了明顯的分水嶺。
這也給伊朗本來就很糟糕的戰爭局勢,帶來了更加嚴重的創傷。
整個伊朗上下更是哀鴻一片,保皇黨和軍方勢力的倒戈相向,讓伊朗局勢雪上加霜。
哈梅內伊帶著所有的教士集團,被迫離開了權利中心的德黑蘭,而保皇黨趁機掌控伊朗名義上的政府大權,這讓教士集團變得更加的被動了。
最主要的是,當年逃離美國的巴列維王朝後人,也馬上回到了伊朗,在北約聯軍的推舉下,正在試圖真正的掌握伊朗政府的權利。
保皇黨的行為,得到了伊朗境內所有中產階級的支援,短時間也凝聚了大量的力量。
而逃離德黑蘭的教士集團,則是依然在民間擁有極高的聲望。
但是民眾想要支援哈梅內伊,但卻得不到任何幫助,掌控政府權利的保皇黨,第一時間就將正規軍的大權掌握在手中,同時也控制了伊朗境內大量的媒體。
又了媒體再有一半的兵權在手,背後還有北約聯軍的支援,所有的伊朗民眾,雖然很不願意,但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北約聯軍對伊朗軍事作戰的第一步,可以說是完美的成功了。
整個伊朗境內,形成了兩個尖銳對立的本土集團,還有北約聯軍在背後鼓動。
而在接下來的二十天時間中,伊朗正規軍得到了北約聯軍大量的武器支援,掌控伊朗政府財政的保皇黨,也大量的購買了美國的武器裝備,武裝正規軍部隊。
新的戰爭也再一次爆發,接下來的二十天中,哈梅內伊率領的教士集團,每天不但要避開北約聯軍的空襲,還要指揮作戰,更是要一路往東南方向撤離。
而作為伊朗第二大城市的伊斯法罕,也是教士集團心目中的聖城,這裡也就成為現在教士集團最後抵抗的決心。
一旦再失去了這一座城市,那教士集團也就等於失去了一切。
伊斯、蘭革、命衛隊也計劃在伊斯法罕內,與叛軍和侵略者決一死戰的準備。
因為往後就沒有任何可以撤退的地方,這是最後的退路,也是最後的希望。
只是伊斯、蘭革、命衛隊自己也十分的清楚,想要守住最後的聖城,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