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靠近澳大利亞的邊上,一座美軍的X波段雷達正在高速的運轉之中。
在發現導彈的將近一分鐘直走,X波段雷達也透過預警衛星,鎖定了印度洋上正在飛行的導彈。
X波段導彈跟蹤雷達最大探測距離4000千米,波束寬0.14度,難以自行探測目標,必須等待導彈跟蹤衛星或者跟蹤雷達的精確資訊才能發現目標。
兩分鐘之後,首輪升空的二十四枚反艦彈道導彈全都開始脫離一級火箭推進器。
二級推進火箭開始點火,這個時候對於美軍的預警系統來說,就相當的關鍵了。
好在美軍的天基紅外預警系統由於用多顆衛星對導彈助推段進行凝視跟蹤,因此跟蹤精度極高,可精確給出導彈關機點引數,便於對導彈落點的計算。
當導彈的第二級推進器開始脫落的時候。
導彈的落點馬上就被計算了出來。
“攻擊目標確認為艦隊外圍的驅逐艦。”
“馬上向印度洋艦隊發去導彈資料……”
聯合戰術地面站計算出首批導彈的落點,也馬上就向對艦發出了預警。
北約印度洋艦隊之中,格特尼心情也難免有些緊張,同時也是有一點慶幸。
慶幸的是,這一場戰爭,所有的軍艦上的宙斯盾系統,也老早就開啟了。
宙斯盾雷達採用電子管,必須進行預熱。各系統必須分別開機,否則電流過載太大無法啟動。各系統開機後必須進行自檢,無法直接探測目標。整個雷達系統開機要1015分鐘,如果是導彈到了眼前,那根本來不及攔截導彈。
只不過這個時候,次輪攻擊的導彈,也開始發射了出去,這一次依然還是二十四枚導彈。
預警衛星馬上就發現了第二批導彈,開始進行跟蹤。
只是很快美軍就發現,事情變得很棘手了。
V2FJDD導彈透過加裝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將傳統的拋物線彈道轉變為具有多個波峰的跳躍式彈道,降低了彈道最高點高度,使得攔截系統在導彈再入大氣層之前很難計算其最終落點。
導彈防禦系統對導彈軌跡的預測是將彈道限定在一個管形區內,在導彈飛行的過程中,根據已知彈道資料,逐漸縮小預測彈道管形區的半徑,當其小於攔截彈的機動半徑時就可進行攔截。
而彈道跳躍的幅度越大,管形區的面積就會越大,給防禦系統的預測帶來更大的困難,從而大大提高了導彈的突防能力。
知道了導彈的落點沒有錯,但是卻不知道導彈會從什麼角度落下來,防禦面積太大的話,防禦網的漏洞也就跟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