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1章 北約艦隊覆滅

美軍無法攔截頭頂上並不存在的伊敘聯邦衛星,唯有等待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時候,才有辦法確認真假彈頭,同時進行最後的彈道計算。

因為假彈頭畢竟是假的,主要是用以迷惑敵人的中距反導能力,並無法跟隨真正的彈頭再入大氣層。

此刻,所有的彈頭,距離目標全都修正到距離預定攻擊方位兩百公里,垂直高度保持在九十公里。

以此同時,美軍艦隊的平面警戒雷達全都關閉,確保不會和相控陣雷達發生相互的干擾動作。

並且軍艦上的水霧製造系統,也開始在軍艦的四周披上層層的水霧,試圖利用水霧的手段,來掩蓋自己的艦艇蹤跡。

這種手段確實是可以讓導彈引導系統的圖形匹配失靈,但是在導彈戰鬥部的微波掃描下,水霧如同虛設,完全無法影響到導彈戰鬥部的精確制導。

微波掃描探測不受其他電訊號的直接干擾,難以透過電子干擾手段進行對抗,大型軍艦體積龐大,長度在150350米之間,是巨大的微波輻射黑體,容易與水面區分,這些都為多模態微波遙感制導創造了條件。

微波可能用於分析物體表面材料和溫度,區分水面與船舶。還可以測量水面的表面張力波和重力波振幅,可能用於區分海面和艦艇尾流。

微波高度計測量彈頭高度,彈載控制系統可根據與目標的相對位置來對照參考發射時裝填的目標初始位置,排除其他艦艇。

美軍雖然可採用艦艇噴霧技術來用水霧遮擋艦艇,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模擬水面的表面張力波和重力波振幅,從而可以被微波所探測到。

然而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接下來則是一場豪賭,一場對於即將到來之命運的豪賭。

導彈距離目標只有不到兩百公里了,而誘餌彈還在真正彈頭的身邊,可是美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一枚枚標準3攔截彈快速的升空,垂直爬升往上,朝著大氣層外面一百多個真假的目標飛去。

只有五分之一的彈頭是真的,如果想要確保真正的安全,以兩到三枚標準3攔截一個彈頭為平均數,那想要徹底擊落天空中即將落下來的彈頭,美軍需要動用超過五百枚標準3攔截彈。

別說美軍艦隊根本沒有這麼多的標準3攔截彈,就算是有,也不可能來得及全都一口氣發射這麼多的導彈升空。

標準3攔截彈的動能彈頭的固體軌控姿控推進系統的末段變軌能力約為三千米,也就是說第三級火箭發動機關機時必須將彈頭送入與預定攔截點誤差不大於三千米的軌道。

標準3攔截彈一、二級火箭分別工作九秒和四十秒,將導彈加速到六馬赫,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在大氣層外啟動,採用指令修正外加GPS制導,透過兩次點火將動能彈頭加速到十二馬赫並對準目標。由於火箭推力有限,標準3攔截彈只能採用垂直爬升的方式到達一百公里以上高度,而這一爬升過程至少需要一分鐘。

這時候的北約印度洋艦隊,已經完全沒有時間了。

從發現誘餌彈目標到發射導彈,整個過程必須不能浪費哪怕一秒鐘。

是不計成本的攔截,還是精確攔截,都需要在一瞬間做出決定。

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儘可能的發射最多的導彈,但是美軍相控陣雷達也不是零延遲,鎖定一個目標到計算之後發射導彈,整個過程最少需要八秒的時間。

而且攔截這樣的目標,每一顆彈頭都需要進行目標計算。

同時跟蹤,同時鎖定高威脅的目標,這是相控陣雷達的基本功能,但是對於速度達到二十五馬赫的導彈戰鬥部來說,這樣的功能,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因為攔截彈發射後,相控陣雷達還需要繼續跟蹤目標。由於其在四百千米距離的橫向定位誤差高達將近二十千米,無法滿足攔截彈頭的制導修正的三千米需要,必需根據連續獲得的目標資料來修正雷達誤差,從而減小目標彈道預測半徑。

因此當標準3攔截彈爬升到大氣層外面,啟動第三.級火箭發動機,拋棄導流罩,紅外探測器搜尋目標時,反艦彈道導彈戰鬥部高度已經低於六十千米,標準3攔截彈頭並不具備在大氣層內高速飛行的能力。

當軍艦上的美軍發現,所有的攔截彈全都連目標的影子都沒有看到時,所有人都很清楚,攔截已經失敗了。

這時候,就算是他們再不願意看到,也都要面對最後的攔截努力了。

此刻的導彈戰鬥部,也完全從美軍軍艦上的雷達消失了,不過所有的美軍士兵,也全都是屏住呼吸嚴陣以待。

這是狂風暴雨之前最後的寧靜。

戰勤中心的美軍士兵,都很清楚,導彈戰鬥部之所以從雷達上消失,並不是因為導彈被摧毀了,而是很自然的一種現象。

任何東西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在與大氣層劇烈摩.擦的時候,雷達都是無法發現該物體的。

因為彈頭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將遭遇等離子體形成的黑障,這既妨礙了彈頭搜尋目標,也保護彈頭不被艦載雷達發現。

等離子體的密度必須超過空氣密度的百分之二十才能夠起到阻礙雷達探測的目的,由於產生的等離子體數量有限,隨著高度降低空氣密度增加,黑障通常在五十千米左右高度消失。

所以很多國家的末端攔截導彈,主要作用都是在850千米高度進行攔截。

而且基地的反艦彈道導彈彈頭戰鬥部,還特別塗抹一層燒蝕材料,增加等離子體產生數量來延長黑障發生時間,保護彈頭不被攔截。

當導彈戰鬥部下降到距離水平高度只有四十公里的時候,水面艦艇還沒有發現導彈戰鬥部。

此刻的導彈速度,也保持在十二馬赫效率下降,所有彈頭與攻擊目標的距離也全都小於六十公里。

四萬米的高度,對於導彈來說,幾乎就是眨眼間的功夫,不過此刻的導彈,卻不得不開始減速。

速度只有小於十馬赫,彈頭的雷達系統才能夠運轉,從而鎖定目標。

自己降速那是必須的,否則導彈將什麼都看不到,只是以極快的速度,落到海面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