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登陸火星和月球計劃,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目前採用的辦法就是在登陸的星球上,製造一個能夠基本上保證人員生存的空間。
這個空間能夠進行試驗以及種植,為裡面的人提供每天的生活所需。
而為什麼各國全都比較熱衷於登陸火星,那是因為火球上的土壤蘊涵水分,是可以透過簡單的手段,直接從土壤中獲得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水。
所以在火星上建立基地,會比在月球上建立要簡單一點。
而以美國現在最新型的運載火箭技術,其目標是建造能夠將十六噸的物體運送到火星軌道,且時間應該是在三十天到八十天之間。
在這個計劃上,美國航空航天局其實比美國的太空技術探索公司要落後很多。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宣佈,在最晚於四年後,在火星建立第一個火星基地,並且運送第一批乘客前往火星的基地內居住已經進行試驗。
該計劃的第一步完成之後,每兩年都會將一批乘客運送往火星,然後不停的擴建火星計劃。
但哪怕是這樣,要想在火星上真的建立一個能夠滿足一定數量人員生存的地方,最少也需要五十年到八十年的時間。
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在這個計劃的時間點,樂觀的估計時間,還要晚最少十來年。
當然,這也出發點不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支都是以太陽系運輸霸主的目標在發展,要成為全球第一個能夠實現儘可能的廉價在太空運輸人員和物品的公司。
有了目標,加上埃隆馬斯克確實是很下努力,在和未來航天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也相互印證了很多技術難題,發展自然也不會太慢。
但是如果要是說能夠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且將開採的氦三帶回來,難度也不小。
光是開採基地的建設工作,就很難。
除非是能夠實現完全的機器人開採,不需要任何人員在上面。
而蔡睿宸公佈的計劃之中,也都有相關的資訊,只是對於具體的時間,外界還不是很清楚而已。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蔡睿宸在地球之外的野心,絕對不小。
更何況蔡睿宸有經費,也有技術,一旦完全傾注於太空發展,那效率並不是美國這種需要走大量程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比的。
這一點也是奧、巴馬比較擔心的地方,一旦讓蔡睿宸完成在月球上的氦三開啟,從國家未來的戰略利益上來說,美國是失敗了。
畢竟未來已經肯定是以核聚變動力為主,不管是大型的運載火箭還是在太空探索的其他專案上,依靠核聚變才是最合適的。
一旦中東聯邦聯邦掌握了這個先機,那就將是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這個道理,沒有存在比美國更有體會的國家了。
此刻,奧、巴馬也不管是不是自己過於擔憂,但是多想了,他已經強烈的感覺到,在太空這個未來戰略利益的絕對制高點上,美國絕對不能被中東聯邦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