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東聯邦衛隊陸軍的四個主力軍團中,儘管兵力結構並不完全一樣,但是這四個主力軍團的作戰能力,卻都是不相伯仲。
並且,在這四個軍團之外,還有中東聯邦衛隊完整的作戰體系在支援,有數以千計的先進戰鬥機,龐大的導彈部隊在後面支撐,僅僅是一個軍團,就能夠橫掃歐洲大部分的國家。
因此當第三集團軍將君士坦丁堡作為長久駐地之後,整個歐洲馬上就掀起了一片抗議聲,不管是否就在巴爾幹半島上,還是歐洲其他國家,紛紛表示抗議,希望中東聯邦將第三集團軍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東面,不要進入到巴爾幹半島,不然巴爾幹半島又要變成一個火藥桶了。
面對歐洲一致的聲音,中東聯邦衛隊最高統帥部發言人也釋出訊息聲稱:君士坦丁堡放不下整個第三集團軍,將來一旦土耳其的局勢穩定下來,且衛戍部隊形成作戰能力之後,第三集團軍也會將主力部隊東撤,因此歐洲各國不需要緊張,這一次第三集團軍進駐君士坦丁堡,並不是針對歐洲國家,主要是維護土耳其社會穩定。
中東聯邦衛隊最高統帥部的話,讓歐洲一下子平靜了下來,當然歐洲各國並不是真的放心,只是現在,不相信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
人家中東聯邦都態度好好的站出來解釋,而且以蔡睿宸的脾氣,如果歐洲各國不滿意,那他不但不會做出讓步,反而還會更加嚴重的步步緊逼。
這一點,歐洲各國是看得相當的清楚,至少蔡睿宸一直以來,也都是說話算話。
當然還有一點歐洲各國其實都知道,那就是中東聯邦衛隊也不可能真的將整個第三集團軍放在君士坦丁堡周圍。
畢竟在巴爾幹半島的末端,完全沒有迴旋的餘地,一旦將來和歐洲爆發戰爭,盤踞在歐洲東部的北約百萬大軍一旦南下,那第三集團軍將直接面對其兵鋒,等於是背水一戰的結果。
因此歐洲各國很清楚,中東聯邦衛隊此舉,意思相當的明顯,那就是震懾歐洲各國,土耳其加入中東聯邦,你們最好是同意,不然以後就不好做鄰居了。
無奈的歐洲各國,這時候還能夠說什麼?
難道真的跟美國,在歐洲和亞洲這裡,與中東聯邦決一死戰嗎?
那整個歐洲都將淪為戰爭區域,到時候歐洲被戰火籠罩,甚至有可能引發核戰爭,因此歐洲各國怎麼可能會支援美國。
畢竟你美國天高皇帝遠,中東聯邦想要打擊美國本土也有點鞭長莫及,可是中東聯邦要對付歐洲,那可就是家門口。
如果擋在中東聯邦面前的是美國,而遠在美洲的是歐洲各國,那他們或許會聯合美國重啟對中東聯邦的戰爭,至於現在,根本打不起來。
而且在歐洲各國看來,對比歐洲的困局,美國現在才是真正的騎虎難下,因為中東聯邦的第二集團軍進入埃及,就是直接衝著美國人去的。
歐洲的那些政治家都相當的清楚,第三集團軍只是在歐洲家門口震懾一下歐洲各國,可是前往埃及的第二集團軍,恐怕就不是震懾那麼簡單了。
當年中東聯邦國家成立的時候,美軍第五艦隊從巴林被趕了出來,而中東所有的軍事基地,也全都撤出,其中美軍第五艦隊轉移到了肯亞蒙巴薩軍港,還有有不少美軍的軍事設施和兵力,全都轉移到埃及境內,主要是以空軍和陸軍為主。
而美軍在埃及有兩個軍事基地,其中一個就在巴納斯角,另一個就在埃及蘇伊士省北部的沙漠中。
美軍在埃及巴納斯角的軍事基地,是早就存在的空軍基地,從沙特宰赫蘭空軍基地撤出的空軍部隊,全都進駐到巴納斯角空軍基地。
這個空軍基地,也是美軍在中東地區,僅剩下最大的一個空軍基地,人數規模達到七千人,擁有上百架作戰飛機以及各種飛機。
而在蘇伊士省北部沙漠中的美軍基地,則是美軍海軍陸戰隊以及陸軍特種部隊和防空部隊聯合建立的基地。
蘇伊士美軍基地內的美軍數量超過一萬,擁有多套防空導彈系統,陸軍一個特種作戰部隊上千萬在這裡駐紮,還有一個五千人規模的美海軍陸戰隊。
這裡的美軍以保護蘇伊士運河為主要任務,當然,這只是美軍的說辭,其實是美軍藉此機會控制蘇伊士運河。
司馬昭之心,也是當年以色列攻擊埃及,英法出兵幫助以色列打擊埃及時,美國維護埃及得到了切身利益。
當年如果不是美國的干預,埃及恐怕已經完全失去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更別說現在蘇伊士運河依然在埃及國有化掌控之中了。
此刻,中東聯邦第四艦隊正在巴納斯角邊上,第二集團軍更是分兵兩路,一路直奔蘇伊士美軍基地,另一路支援海軍,朝著巴納斯角美空軍基地而來。
不等中東聯邦衛隊的部隊抵達,全世界都能夠感受到從埃及國內再次傳出的硝煙味。
各國都在觀望,面對強勢的中東聯邦,這一次美國會作何反應?
是抵抗還是真的乖乖的撤軍?
以此同時,中東聯邦最高統帥部也正式對外發表宣告:所有加入到中東聯邦的國家,在成為中東聯邦組成一部分的時候,將廢除一切歷史遺留的不合理合約,並且作為一個完全主權國家,中東聯邦絕對不允許出現有其他國家駐軍在聯邦境內。限定所有在中東聯邦境內的外軍所謂駐地和軍事基地,在一個月之內全部撤出,否則所造成的一切後果,由對方承擔。
在中東聯邦的這份宣告之後,埃及政府也發表宣告,回收國土資源和主權,要求美軍在一個月之內撤出埃及境內,並且埃及政府也將正式回收蘇伊士運河所有的非法被他國持有的股權,蘇伊士運河所有非法被侵佔的股權,將徹底作廢,不再具備任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