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笑了笑,又誇了他幾句,說道:“朕還有事,愛卿退下吧。”錦衣衛指揮使答應一聲,轉身退下。
允又將幾頁紙從信封中抽取出來,仔細看了幾眼,笑道:“這個東西終於到手了。”又從抽屜裡拿出幾頁紙,對盧義吩咐道:“你馬上將這幾頁紙分別裝進木盒裡。之後吩咐軍驛送到英藩王都、永藩王都、遼東都司與東海水師的母港劉家港,交給英王、永王、遼東都指揮使與東海水師都指揮使。記得六百里加急送過去。”
盧義心中一抖。六百里加急可是最快的一種運送信件的法子,非十分要緊之事不能用,陛下到底要吩咐他們什麼差事?
他心裡想著,但手上絲毫不停,很快將四份文書分別放進木盒裡,又用木契釘死,手裡捧著四個木盒對允躬身行了一禮,轉身出了乾清宮。
等他走了,面對除自己之外空無一人的宮殿,允忍不住又說道:“多年的謀劃,終於要實現了。”
允一直想要控制朝鮮,至少要讓朝鮮與內藩一樣,但朱芳遠一直抗拒此事,允又不能違背自己訂下的規矩,做事束手束腳,雖然透過派出大儒至朝鮮為王子授課,幫助朝鮮改革科舉制,鼓勵本國商人與朝鮮人做生意等事情有些進展,但成效不大。
當聽聞朱芳遠想要更易世子之事後,允意識到,機會來了。嫡長子繼承製也不必再多說,朱芳遠想要違背這一制度,是公認不對的做法,可以以此為由處置朝鮮。
允本想一舉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後來又想了想,違背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是極大的錯誤,但以此為由在扶助朱恢復世子之位後繼續插手朝鮮之事於理不合,會引起周圍其他番國的戒懼,並不合算。所以允按捺下自己的心思,先後下了那幾道旨意,讓朱繼位。但同時,他也下令給東北的遼東都司與二位王爺,讓他們近期不要發動對蠻族的攻打,也不要參與對草原上蒙古人的清剿,體恤軍力,等候他的旨意。
之後,他下令錦衣衛,故意將告知大明朱生病為假的那人的訊息被朱芳遠知曉,讓他記恨金家;又動用幾年前安插進金家做客卿、做奴僕、甚至做女婿的人手,挑動金家與朱芳遠對立,最終使得金成復不顧後果的偽造朝鮮國君大印,向大明送了這麼一個文書。當然,朱芳遠竟然一頓鞭子將金漢吉打死了這屬於意外之喜。若是沒有金漢吉之死,事情鬧大還不會有這麼快。
接到這封文書後,允就能光明正大的派兵進入朝鮮‘平靖禍難’了。既然軍隊都派了進去,他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控制朝鮮還不容易麼?至於其他番國的質疑,允自有法子化解。
想到馬上就能控制朝鮮,允心中說不上十分激動,但也有一種願望得嘗的感覺。
允站起來,走到殿內掛著的巨幅地圖旁。這幅地圖十分大,向東涵蓋了漢洲大陸,向西一直到拂。允首先伸手指了指朝鮮東面的佔據三個大島的國家,小聲說道:“之後仿效朝鮮之例,對付日本即可。足利義滿更喜歡自己的小兒子,而非長子,朕也早就耳聞了。況且,朕留了朱恆實這麼多年,也該讓他起到除招募武士之外的第二個作用了。這不必多費心。”
“朕只是擔心這三件事,”允又伸手指了指漢洲大陸以東,埃及與京城。“若是這三件事也都圓滿實現,即使朕即刻退位,也不必擔心了。”
……
……
朱當然猜不到允早已有了控制朝鮮的想法,他來到王后寢宮,詢問王后是否派人送了一封文書至大明,請求大明出兵恢復秩序。金墨玉當然不會承認,她見朱用充滿懷疑的目光看向自己,賭咒發誓道:“此事若是我做下的,就讓我天打雷劈!”又拿出剪刀來要尋死。
“不必如此。”朱趕忙攔下她,而且打消了對她的懷疑。朱芳遠得知此事後也說道:“此事必定不是王后做下的。”
既然不是王后做下的,那又是誰做下的?朱芳遠與朱父子二人都安排人查證此事,想要查出這人。但這並不是現下最要緊的事情,現下最要緊的事情是勸說明軍退兵。朝鮮上下所有聽說過大明的人都知道,憑藉朝鮮的軍隊是絕無可能攔住明軍的,只能勸說他們退兵。朱一方面不斷派人前往平安道和鏡城都護府,勸說明軍將領放緩進軍,一方面派人去京城,求見大明皇帝。
朱的兩個嘗試都失敗了。不論是英王朱松還是永王朱允,亦或是遼東都指揮使,都得了陛下的嚴令,絕不可聽從朝鮮人的話放緩進兵,違者重處,他們當然不敢聽從使者的勸說;允在京城倒是見了使者,但京城中隨即出現朱現下仍是朱芳遠傀儡毫無權勢的說法,允在召見朝鮮使者時明確提出要朱親來京城。這使者只能趕回漢城將大明皇帝的要求轉告朱。
但等他趕回朝鮮的時候,從鴨綠江過來的明軍已經先後奪取或繞過平壤、黃州,逼近開城,距離漢城也不遠了。濟州島的水師掩護陸師在釜山登陸,北上已經打到尚州;永藩的軍隊跨海在江陵大都護府登陸,向西已經進入京畿道。朱芳遠和朱,已經被明軍三面包圍。
見此情形,朱說道:“等寡人趕到明國的京城,再見到明國皇帝,再勸說他答應退兵,再等到他退兵的命令傳到朝鮮,漢城多半已經被明軍奪取,即使沒有被奪取也已經被包圍。那寡人還趕去明國有何用處?傳令下去,命各地的將士放棄抵抗,放明軍過來。寡人在漢城等著他們,要親眼瞧一瞧他們會怎麼對待寡人。”
朱芳遠也說道:“既然明國如此對待朝鮮,那就讓明國的真面目被所有番國瞧瞧。”
訊息傳到各地,本來抵抗就不激烈的將士頓時放棄了抵抗,讓明軍接管;有些城池的守將派人同明國將領商議,供給他們糧草,還願意出錢犒勞大軍,求他們不要進入城池,直奔漢城吧。明軍將領也都通情達理,接受錢糧後直奔漢城。沒過多久,大軍就來到了漢城附近。
在朱芳遠與朱預料之中的事,明軍並未開進漢城,而是駐紮在漢城周圍,英王朱松、永王朱允只帶了幾百個護衛就進入城內來到王宮前,面對王宮護衛還彬彬有禮的說道:“請稟報朝鮮國王,英王與永王來拜見他。”
侍衛趕忙去傳話。聽到傳話,朱芳遠冷笑道:“明國果然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他們以為這樣,就能瞞過其他番國了不成?讓他們進來,寡人要親自問問他們。”朱對父親的話也無異議。
很快,英王朱松與永王朱允走了進來,朱允首先對朱芳遠行了一禮,再對朱行禮,之後說道:“朝鮮上王殿下,朝鮮國王殿下,你們應當對英王殿下行禮。畢竟上王與當今陛下平輩論交,國王與太子平輩論交,英王殿下乃是陛下的長輩,你們應當對長輩行禮。”
“少做這些虛事了,直言你們要如何對待朝鮮吧。是否要將朝鮮設為朝鮮行省,亦或是加封一位藩王至朝鮮為國君?然後將我們父子,以及所有李氏族人都接到京城頤養天年?若是順服,或許還可以在朝中為官,就像黎澄一般?”朱芳遠,或者恢復本姓李芳遠,又冷冷的說道。
“你怎會如此認為?”朱允好像吃了一驚一般,說道:“大軍此來是為了平靖禍難,恢復朝鮮秩序,豈是要滅亡朝鮮?”
“而且朝鮮的情形與安南完全不同。安南最後一位王子被黎季所害,郡主嫁給了越王殿下,越王殿下繼承王位十分正當;而現下朝鮮王室俱全,陛下豈會這樣做?”
朱芳遠見他的表情不像是作偽,也有些迷糊,問道:“既然如此,大明皇帝想要做什麼?除了平靖禍難、恢復秩序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