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6章 南巡——來到廣州

“之前他們在海上沒有確切的訊息,朕怕你們擔心,所以沒說;現在冉和李繼遷已經回來了,自然可以說了。”

“他們不僅回來了,還各自立下了些功勞。李繼遷身為北海衛指揮僉事兼任千戶,為全殲安南水師立下大功,議功已經可以升為指揮使了。不過這只是這次大戰的開胃菜,朕也不便單獨為他升官。”

“冉同樣功勞不小,待過幾日再用到水師時立下些功勞,也可以升為指揮使。”

李莎兒拍拍胸脯,鬆了口氣。安南人的水師雖然規模很小,但卻並不差,緊跟世界最新潮流也就是大明的船隻樣式,和大明的水師打輸是肯定的,但能給大明水師造成一些損失,若是她哥哥運氣太差被幹掉也沒準。現在可以放鬆了。

熙怡也是一樣,拍了拍胸脯。並且她又纏著允問自己兄長到底表現如何,允一一回答。一直到市舶司衙門的廚房將今晚預備的晚膳送上來,熙怡才停住了自己的詢問,坐下來吃飯。

吃過了晚飯,允又提筆給敏兒寫了書信。他這些日子幾乎是每日一封信,讓操持著小船採買菜蔬的人送到當地的驛館,隨同去往京城的奏摺送到皇宮。

他寫了寫珠江口的景色和寶安市舶司的情形,又給妙錦、熙瑤和抱琴各在一張紙寫了些話,隨後密封完好讓黃路送往當地的驛館。

第二天允換上一身中書舍人的衣服,仿效當年在上滬市舶司的做法,在寶安市舶司內轉了轉。市舶司內確實欣欣向榮,十分值得欣喜。只不過,允總覺得路過的一些商鋪裡面店主人的眼神十分兇狠的看著他們。他後來問了問張彥方,知道這些店主人都是信奉天方教的人。

允忽然很想將他們全部逐出市舶司。但這樣生意就得黃一半,並且暹羅等地商人會十分高興的當二道販子,將本來大明的關稅賺走,允只能按捺下心思。

第三天他在附近轉了轉,看看周圍的衛所,還乘船去後世香港的維多利亞灣瞧了瞧。允還親自當場對南海水師提督吩咐道:“在這裡設立一個所,開闢這裡成為水師船隻停泊的港口。”

第四天允啟程,離開了寶安市舶司,前往廣州城。

……

……

“臣廣佈政使楊任見過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廣州城最靠近碼頭的門口,楊任再一次對允行禮如此說道。

“楊卿,你這是做什麼,你不是在寶安市舶司拜見過朕一次了”允問道。

“陛下,那是在寶安市舶司,這裡是廣州城,是廣省治所在,與寶安不同,臣身為廣文官之首,不領班拜見陛下不像樣子。所以臣要再拜見一次。不過臣這次吩咐上次臣帶去寶安的官員今日都沒來拜見,請陛下恕罪。”楊任道。

“也罷了,你身為廣的布政使,確實不出來不好。你讓那些曾經拜見過朕的人都不來拜見,做的很好,朕不會斥責你。”允說道。

“臣謝陛下恩典。”楊任說完後從地上站了起來,讓到一邊。

廣州城和寶安不一樣,城內夠分量的文武官員眾多,從正在逐漸虛化的右布政使、按察使到提督各道的副使、僉事,統統都是四品以上官員,允怎麼也得說幾句話。

就這樣,眾人在城門處忙碌了半天,一群人才簇擁著皇上前往下榻之處。

廣州作為東南大城,自然與寶安這個剛剛興建起來的市舶司所在之地不同,有接待貴客的處所,此時作為了允的行宮。不過這個‘臨時行宮’的位置偏北,允坐上馬車,前往城北的行宮。

到了行宮,允看著天色還早,留下楊任和按察使、都指揮使,問問廣的情形。

“陛下,廣全省,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人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差不多每兩戶九個人。”

“現在廣全省的人數,雖然沒有仔細的統計,但大約有七十萬戶、人口近三百二十萬。”

“廣州自古就是南方重鎮,又是廣省治,現在雖然人口不多,但在陛下開海設立寶安市舶司之後,又成為了十分富庶之地。”楊任說道。

“朕的市舶司不是設在了寶安怎麼和廣州城搭上了關係”允有些不解的問道。

“陛下,雖然市舶司在寶安,但廣州為東西二江交匯之地,交通便利,附近的地方是廣最重要的產糧之地,廣州的人口又差不多佔到了廣省的一半,所以廣的商戶從市舶司買來貨物,都從廣州經過,使得這裡又變得十分富庶。”楊任道。

他隨後又說了許多廣州城好的變化。不僅是他,按察使也一樣。聽了這些,允笑了笑,卻沒有多說什麼讓他們下去了。

等他們都下去後,允和王喜笑道:“朕從他的臉色就能看出,廣州城可不僅只有好事,肯定還有些問題,並且問題還不輕。”

“只不過今日是朕來到廣州城的頭一日,這些事情暫且就不多說了。不過明日,朕定然會詢問楊任。”

王喜低頭沉思,雖然好像是在聽著允的話,但他不會有任何反應,更加不會說話。每當允和他說起這樣的政事,他都是這幅表情。

允也知道他都是這個樣子,不過仍舊會和他說。他實在是找不到更多可以說話的人,只能說給王喜聽。

第二天允再次召見他們幾人,上來直接了當的問道:“廣州不可能僅僅只有好的一面,還會有些問題吧。朕昨日看你的臉色並非是一片高興之意。實話說吧,即使你們有些錯誤,只要目的是好的,看在你們將廣東治理的還不錯,朕也不會怪罪。”

聽了允的話,他們三人互相看了看,最後還是楊任說道:“什麼都瞞不過陛下。確實如陛下所說,廣州有些暹粒之疾。”

清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