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劃分前古典主義和古典主義的過渡時期的時間線?”
“文藝復興晚期?”
“不準確。”
“1750?”
“不確切。”
...
寒風打得玻璃窗啪啪作響,空蕩蕩的大教室內,飄蕩著悠揚婉轉的絃樂聲在華美粗曠的旋律鮮衣下折射著巴洛克的琉璃五光。
紛繁交織,理性莊嚴。
小提琴和大提琴像是夕陽下的一老一少,向著落日的盡頭不知疲倦的追逐著。
教室內,只有這音樂和一老一少。
“十八世紀末的古典主義風格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爾的前古典主義風格有天壤之別。”
老人渾濁的雙眼中帶著一絲莊重,沙啞的聲音又讓人能聽清他的每一個發音。
教室的第三排,秦鍵拿起筆重新一字一句的記寫起老人的話。
老人端坐在講臺,他的身前沒有教案,手裡拄著柺杖,教室的黑板上空空蕩蕩。
見秦鍵再次抬起頭,老人的喉嚨又動了起來。
“古典主義風格具有豐富優美的修辭,嚴格精確的演繹,學者風範的復調寫法,主題鮮明,精神全面。”
“前古典主義風格清晰明瞭,自然流暢,旋律優美。”
老人頓了頓,“這反應出前古典主義創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創作時心底變幻莫測的情感,這種情感和盧梭的懺悔不相上下,也像貝多芬和後來的浪漫派作曲家的自白。”
“而實際上,這兩種音樂風格的過渡時期,是比人的一生都要漫長。”
老人自言自語的講課方式在這樣的氣氛下依然讓秦鍵覺得有點浪漫。
片刻。
他記完了最後一筆。
當他再抬起頭時,老人已經站了起來。
“今兒就到這兒,作業老規矩。”
說罷,他拄著柺棍朝著教室大門走去,秦鍵連忙站了起來。
“老師再見。”
老人只是擺了擺手,“注意音樂的速度。”
...
今天是秦鍵從海市回來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五,是李三立給他上的第七節正式的專業課。
秦鍵原本以為正式上課會從歌劇的起源學起,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李三立卻從西方音樂史開始,用其講故事的獨特方式一點點的為他建構出了一個漸漸清晰的世界。
這個世界的源頭要追溯到古希臘羅馬的愛琴文明。
公元五世紀作為希臘文明的黃金時期,關於音律音階調式記譜等一系列的理論主要都闡述在這一時期,簡樸、莊重、注重於心智教育是這一時期的音樂的的特點。
就在希臘人還為音樂的守舊與革新等美學問題激烈爭論的時候,公元前146年尚武驍勇的羅馬人征服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