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都打起了精神。
在這種學術氛圍極強的審聽環境中,這樣的處理的確應該被引起注意。
坐於觀眾席正中央一排的迪朗格目不轉睛的看著舞臺上的表演,至少到目前為止,音樂還是在他的中有序的進行著。
何靜在第八邊走回歸了那種堅強有力的演奏,經過一系列的變化過渡到以三連音伴奏的變奏九,鋼琴飽滿紮實的音色以八度和絃為第十變奏末日主題再現做足了準備。
帶有一絲爵士風格的切分節奏在維持不變的a小調末尾將音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接著一個輕柔的弱音再度來開了下一主題的序幕。
臺下已經適應了這種毫無間隔的句尾過渡。
秦鍵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即便他將二十四個變奏分為了三部分,但是他依然在每一個變鄹結束的事後做一個結束的陳述。
他把每一個變奏都當成了一個單獨的個體來看待。
可何靜的演奏邏輯已經很好的告訴了大家——她先將某幾個變奏合併到一起放進一個口袋中,把它們當成了一個完整的樂段,然後再用一種近似於理智的處理方式,只憑藉著對於音符的掌控營造出一種飽含著強烈情緒的表演來加以詮釋。
其中在加上一個間奏曲,使得整個作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感覺。
至少聽到目前,一切都是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秦鍵忽然想到一種可能。
“這是否也算是一種二度創作。”
他沉思了起來。
雖然舞臺在音符和聲的呈現上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從對分句結構的調整來看,這已經完全呈現出了一種新的變奏曲演奏形式。
也算是既保持了拉赫作品的原有風味的同時又突出了新特點。
再聯想到這次研討會的主題,秦鍵越想越覺得是這麼回事。
這樣也能解釋的通她在引子部分的f✖3的處理了。
就在他思考的過程中,音樂已經來到了第十七變奏的尾聲。
帶著一絲小小的擔憂,秦鍵目光再次凝視到鋼琴前。
他現在算是明白了何靜為什麼會在第十八變奏會出現心理障礙。
第十八變奏作為整部作品最為核心的高潮部分,本就採用了一種倒影式的變奏手法,需要極強的感情渲染來描繪出大氣宏偉的交響感,同時又要注意如何用明朗的B大調來表達一種哀愁的小調傾訴。
如果她繼續按照她開篇以來控制情緒起伏的演奏狀態來演奏,勢必對於高潮的推動形成阻礙,但若是她放開了情緒,又會導致整部音樂的氣質發展到這裡變的有些突兀。
所以。
“就看她的選擇了。”
秦鍵嘆了嘆,何靜一開始選擇的處理方式就意味著音樂到了這裡她就一定要有取捨,而且這裡面還大機率有他她導師的想法在其中。
大廳紅中的絃樂鋪底聲越來越小。
此刻,不僅秦鍵一個人高度關注著舞臺,迪朗格橫在額頭上的三道溝壑也漸漸的擁作一團。
...
絃樂組徹底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