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霍氏與羆虺軍的特殊關係,劉禪下詔遷原羆虺軍將士千家至樂浪郡,如有自願者則以自願者為先。
此詔一下,不少軍士願意舉家跟隨,甚至幷州都督丁奉因追慕霍峻遺恩,也上表請辭官職。
當丁奉請辭的表文送至朝廷,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討論。畢竟丁奉作為高官,竟願意追隨霍氏至樂浪實屬少見。
夏五月,霍篤、步練師、霍弋舉族遷至樂浪郡的朝鮮縣(今平壤)。
在霍氏遷封樂浪之後,諸葛亮在朝中獨大,縱陸遜亦不能及。
蓋因受霍氏改封影響,諸葛亮思索如何讓南漢避免政鬥。畢竟南漢開國之特殊,與歷代有所不同。歷代開國王朝皆帝王平天下,而南漢卻是由霍、葛等人平天下。
霍、葛在世時期,南漢實際權利不在劉禪手上。彼時憑藉霍、葛二人的威望,朝野政局不會出現動盪。一旦諸葛亮去世,後事處理不當,君臣恐會因權利而引起糾紛。
深思許久,諸葛亮決定採用類似霍峻手段,為大漢挑選合適的主政大臣,並在恰當時期隱退,以避免朝野出現大亂。
為了保持君臣互信,諸葛亮將此想法告訴劉禪。
宮內,君臣隔案對坐,暢談國中軍政。
聽著諸葛亮有意歸隱的話,劉禪神情隱有無奈,說道:“朕曾言:‘政由相父,祭由寡人’。天下雖說初安,但並未大興,朕仍需相父輔佐。今仲父已不幸離朕遠去,相父又怎能忍心棄朕而走。”
諸葛亮遲疑少許,說道:“亮無意舍陛下,更無意不理國事。今此番言語,僅是出於為大漢安危而憂思。”
“幸先帝信任,託付國事與武成王。而武成王與陛下信亮,託軍國之事與亮。亮夙興夜寐,未敢鬆懈。然君臣有序,臣豈能久掌大權?”
“如亮不幸去世,大權交接有失,朝局恐將多生事端。今為天下蒼生計,更為朝政穩固而思,亮需早作打算。”
劉禪沉默半響,說道:“如相父不幸離世,朕願擇賢臣為相,以繼相父之後,輔朕大治天下。不知相父可有舉薦人選,以供朕擇賢而選優?”
劉禪思想深受諸葛亮影響,且一生中又經歷了霍、葛二任主政大臣輔弼。劉禪無意成為獨夫,親自執掌朝權,而是更傾向於選專業的政治家出任執政大臣,以分擔他治理國家的重任。
聞言,諸葛亮心中略安,說道:“蔣公琰,方整威重,社稷之器;顧元嘆,智略密重,國相之才;司馬子華,慮重國事,可為輔弼。臣離任之後,三人可繼亮後。”
“三人之後呢?”劉禪追問道。
諸葛亮沉吟良久,說道:“三人之後,費禕、杜恕、滕胤可繼三人之後。”
“再後呢?”劉禪再問道。
諸葛亮苦笑搖頭,說道:“亮非神人,豈能料數十年後之事。陛下如能用以上六人輔政,禮賢用人,與民休養,少起兵事,則漢室必然大興。”
“那相父欲何時卸任?”劉禪不捨問道。
諸葛亮含糊說道:“待朝綱大定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