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棚掛著燈,王博進入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這些吊燈都是彩燈,沒人的時候亮著白色,有人光臨了就換成其他顏色。
所以,先前他們在外面才會看到小屋那麼五顏六色。
明白這點後,老王露出一個神秘微笑,有些紅燈區的規則和這個類似,有顧客上門,就會亮起粉色小燈。
這裡的冰屋都是市民們自己做成的,那麼食物自然也不可能吃到大酒店、大廚師的傑作,都是家常菜。
不過對於遊客來說,這點不錯,吃的就是特色風味,反而餐廳酒店裡的菜餚都根據各國遊客的口味進行了更改,味道不是那麼地道。
冰塊即使再透明,也不可能做到水晶和波利那樣的透明度,所以從外面看和裡面實際情形還有點區別。
比如王博以為裡面什麼傢俱、家電都沒有,其實裡面有桌椅還有收銀機,播放芬蘭國家電臺的聖誕專題節目。
等到他們坐下,婦女開始上菜。
首先送上來的是一份類似三明治的食物,小麵包夾著香腸和酸黃瓜片,有炸洋蔥和番茄醬、芥末醬、蒜頭醬等等搭配。
上來後,王博吃了一口,發現裡面的香腸是熱的,就驚訝的問道:“這是剛剛出爐的食物?在哪裡做的?”
婦女笑道:“我們租賃了餐車,這些菜都是在裡面做的,很乾淨衛生,請放心。”
一起送來的還有美酒,裡面有朗姆酒、黑啤酒、熱啤酒和冰水果酒。
王博沒有喝過冰水果酒,就倒了一杯,這酒水冰涼酸甜,酒味不重,倒是更像水果冷飲。
他讓伊娃也嚐嚐,結果伊娃選擇了霸道的朗姆酒,她笑道:“這種冰水果酒我在烏克蘭的時候經常喝,是用結冰的水果釀造的,所以有一股冷冽的風味。”
後面陸陸續續的,又有一些菜餚送了上來。
王博訂的是聖誕套餐,他還以為就是烤火雞之類的東西,結果不是,這套餐給了他一個小驚喜。
先送上來的算是道甜點,一些碎肉包在酥皮裡,婦女介紹說這是鹿的裡脊肉,為了保持口感,就剁碎後夾在甜滋滋的酥皮中。
至於名字,這是本地美食,沒有英語的名字。
主食是碎肉餅和軟燜洋蔥,這是芬蘭特色農家菜,是中世紀開始農民們的主食。
工業革命之前,芬蘭很窮,地處北極圈,天寒地凍,糧食出產量很差,農民們沒什麼錢,無法像貴族們那樣大口吃肉。
於是在節日慶典的時候,他們會用邊角料的肉剁碎夾雜蔬菜做成餅。洋蔥是當時最便宜的蔬菜之一,配牛肉被認為是一個完美的結合。
但婦女給他們介紹說,這都是胡扯的,什麼洋蔥配牛肉最適合,當時用洋蔥來搭配是沒轍的。
人們太窮了,煎完肉餅的鍋裡還有牛油,大家不捨得刷扔掉,發現洋蔥可以吸收這些牛油,加些醋、鹽與胡椒更是美味,於是有了這道菜。
王博品嚐了這種碎肉餅,搭配煎洋蔥感覺味道確實很好,肉香味和洋蔥的清香、淡淡辣味搭檔,讓人胃口大開。
聽了他的誇獎,婦女笑道:“當然,這味道不錯,因為我們現在用的牛肉可不是邊角料,而是牛眼肉。洋蔥也不是簡單的放入鍋裡沾點牛油,而是用牛油煎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