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9章,試菜

“去,把太子送來的那什麼勞什子的蛤蜊油帶上,便宜那丫頭了。”宋石安嘴上嫌棄,卻還是掛念著趙欣然。許久沒有見這個臭丫頭,也不知道她最近又鼓搗了什麼新玩意。

之前送來的那個魔芋爽,味道尚可,還有那幾株花,也是顏色非常。

次日一大早,趙欣然的鋪子就忙開了,後廚熱火朝天,趙欣然重新整理了分割槽,按照現代將整個鋪子分成了三個區域,前面是飲品區,中間是零食區,後面是正餐區。

從早到晚,這裡都能營業。

飲品區三個人,兩個製作的女娘,另一個就負責收錢。這裡就主營各種糖水、冰沙,還有趙欣然之前做的木薯甜湯,奶茶。

零食區就賣炸薯條、炸圓子、炸雞翅、還有炸土豆、烤五花、炸排骨、魔芋爽等。

正餐區就賣點蓋飯,這個是趙欣然考察了許多店,發現大家都是小菜加米飯,但是沒有蓋飯,價格比其他的要便宜一些,量也差不多。

整個鋪子被她隔開成了一個個小間,前面是大堂,擺放了十幾張桌子,後面是單間,按照春夏秋冬,以各類花卉為主題進行了佈置。

忙活了一早上,總算是將鋪子的全部裝飾安裝完畢,煥然一新的鋪子,叫人眼前一亮。宋石安也沒想到,趙欣然竟然不聲不響的自己裝了這麼大間鋪子,前廳和後院加起來快五十張桌子了。

“你看看,這丫頭,現在可有本事了,都有自己的產業了,不錯不錯。”

錢管家也點頭,順便拍了幾句馬屁,“那是,當初老爺一眼就看中了這姑娘的花,真是慧眼識人吶。”

“你這老滑頭,就會說好話,行了,去敲門吧,咱們可得趕個飯點。”

宋念雪開了門,將人迎了進去,“老爺,主家剛才還在唸叨您呢,沒想到您就敲門了,真的是太巧了。”

畢竟是之前的主子,宋念雪恭恭敬敬將人帶到了後院的包間內,裡面趙欣然已經等了一會,現在正催著廚子上菜呢。

“宋夫子,等您呢,快請坐,嚐嚐我們的新菜,順便呢,也給我提點意見。”

“哼,你這丫頭,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是一點都不把我當外人,幹活才想起我。”宋石安輕哼了一聲,走到主位坐下,錢管家跟著他站在後面。

趙欣然就知道這老小孩就喜歡逗人玩,現在冷哼也不代表是真的生氣,她眼珠一轉,立刻換上委屈巴巴的表情,“這叫什麼話呀,那我不是鋪子剛有點樣子就巴巴找您來提意見了嘛,您要是不願意,那直接拒絕我的帖子就是了。”

說完,她朝錢管家擠眉弄眼的使眼色,錢管家會意,按下心裡的笑意,“哎呀,這什麼菜啊,這麼香,什麼時候開飯啊?我們聽說你要試菜,留著肚子過來呢。”

宋石安無奈的笑,這兩人的小動作還真當他沒看見。他又不是真的生氣,就是這丫頭好久沒有找他玩,他委屈著呢。

趙欣然一道道菜的介紹過去,順把店裡所有人都叫出來,大家一起試菜,點評,幾個廚師再回去改良,這一試就試到了日落西頭。

饒是再新鮮的吃食,吃了這許久,宋石安和錢管家也都吃膩了,宋石安喜歡油炸和飲品,“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味道已經很不錯了,就是這個炸雞翅,是真的太妙了。”

他之前也吃過烤雞,卻從未吃過單獨的油炸雞翅,再配上辣椒麵,那味道,簡直太香嫩了。

“行,那我給你辦個會員卡吧,只要充值一百兩,每次都可以打九點八折,並且直接抵扣呢。你是我們的第一個客戶,我給你打九點五折!”

宋石安哼了一聲,“還打折,原來就是九點五啊,我不要,我不缺那點銀子,我全款,這點銀子,我可不缺,老錢,來,辦卡!”

宋念雪很快就辦好了第一張會員卡,一張薄薄的貼片,上面刻著會員卡幾個字和看不懂的曲線符號,宋石安拿在手裡看了看,有些不滿意,“怎麼連個店名都沒有?這麼隨意。”

“哇,宋夫子,我還以為你要很久才能看出來我們沒有店名呢,我就等著你給我取一個呢,要那種響亮,並且留得住客人的名字!”

宋石安沉思了一會兒,“我看不如叫多味齋吧,你這裡的東西又多又齊全,新鮮的很,可惜這地方小了些,要是臨湖,再多些單間,那就更好了。”

這要是在京都,那簡直就是好上加好,這丫頭不得賺翻了。

“行,那就叫多味齋,我明日就讓人去打牌子,宋夫子~”趙欣然走上前,微微俯身笑,“再給我提個字唄!省的我再找人寫了。”

“行,明日過來拿吧。”宋石安撐得厲害,只想回家躺躺,三言兩語應下,揮著手叮囑趙欣然有好花別忘了送到宋府去。

試菜的這幾日下來,飲品區和零食區的做法基本上每個店員都會了,且做出來的味道幾乎沒有差別,宋念雨又去請了五個跑腿,專門負責大堂。

錢管家直接讓人送了做好的牌匾過來,外面還包著一層紅布,十分的喜慶。開張的日子越來越近,眼下已經到了四月二十幾。

“欣然,那些斜紋線已經全部都送給村長了,宋念雨和譚姑姑在盯著,現在就是收貨、送貨,她們都是做慣了的,沒什麼問題。”李則禹已經五六天沒有見趙欣然,前不久他家喬遷,趙欣然都沒有回去,忙著鋪子開張的事情。

自從田大花死後,村裡那些愛挑事的人家安分了許多,再加上編織隊成了村組織,婦人有了新的收入,在家的地位也稍微起來了些,村裡那些喜歡打媳婦的男人也收斂了許多。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趙欣然帶來的。

周嵐清和李春桃的感受最為明顯,她們除了下田,就是到村裡去領自己的工單,然後回家製作,村裡的孩子慢慢的都去了學堂,就這半個月以來,學堂那邊就多了七八個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