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分明就是顧左右而言他。
當然,大哥想什麼,他也能猜到,可大哥犯了個大錯,“大哥,將來這天下是你和雄英的,今天不明正典刑馮勝,將來可能有人,會在同樣的事情上,讓你狠狠栽跟頭!”
他差點就回不來!
這次教訓還不夠!?
現在大哥面臨兩個選擇。
明正典刑馮勝,短時間內,可能對太子、太子系產生一些不好風評。
而讓馮勝自盡,給馮勝留一份尊嚴,是可以避免太子、太子系被牽連,但會產生一個極不好的後遺症。
無法起到警示作用!
大哥對此事的遮掩態度,更會讓這種後遺症放大!
所有人都能從馮勝之事,看透大哥對此類事的處理態度:一旦影響自身形象,就會選擇低調遮掩的方式處理。
聖賢書讀多了,太愛惜羽毛!
殺馮勝,他是給兄弟們報了仇,可警示作用很小,甚至大哥這種處理方式,還會讓某些人生出僥倖心。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這天下是大哥的,他極可能因今天的選擇,狠狠摔一跤!
既然明知是毒瘡,為什麼不能狠下心,剜掉?
留下的傷疤,的確不好看。
但可確保不復發。
“如果大哥覺證據不夠,我還有……”
他要殺馮勝,怎麼可能只准備一封信,當證據,‘李芳果’的信,不過是他試探父皇的態度罷了。
隨即,從懷中掏出一疊信,舉起,“這是攻克遼陽後,我們從納哈出王府搜出,馮勝私通外敵的信箋……”
其實,這是回到泰山府中。
妙雲找來馮勝寫給泰山的一些書信。
模仿馮勝筆跡寫的。
妙雲尚未嫁給他時,就喜歡臨摹歷朝歷代書法大家的帖子。
漸漸地,練成了一手,惟妙惟肖模仿手藝。
這些信,即便把馮勝的真跡拿來,也看不出端倪。
朱標被氣笑,老四隻要認定了的事,做事還真是不擇手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接過信,看也沒看。
不用看,他都知道是假的。
馮勝的性格根本不可能留這種把柄。
其次,老四奔襲遼陽,時間那麼緊,這種信箋即便真存在,納哈出也一定放在一個十分隱秘之處。
在那麼緊張的環境下,老四怎麼可能有功夫尋找信箋。
但老四肯定也做的滴水不漏了。
如今看來,想要老四放棄明正典刑馮勝,只能暫時說點狠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