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陳慕武不打算也不需要靠搶先發表拉曼散射的實驗結果,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關於伽馬射線散射的理論傍身。
等卡皮察和布萊克特成功在雲室裡捕捉到那個反衝電子的蹤跡,他能獲獎就更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估計最晚不超過1927年,陳慕武就能拿到屬於他的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只要能在1927年前獲獎,那麼陳慕武就能超越勞倫斯·布拉格,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並將這一記錄,一直保持到八十多年之後。
當然,打破這一記錄的,也不是比他更年輕、更天才的物理學家,而是越來越政治正確的和平獎評委會,靠著它們那越來越畸形畸形的評審眼光,選出來的和平獎得主。
……
關於拉曼散射究竟是誰最先發現的,歷史上還曾有過一段公案。
拉曼是1928年2月28日提交了他的最終論文,而就在之前一個星期的2月21日,兩位蘇連物理學家蘭茲伯格和曼德爾斯坦,率先在國內的物理學期刊上獨立提交了有關這一現象的論文。
但掌握了話語權的西方學界,最終還是寧可選擇用他們的殖民地印度人的名字命名這一散射現象,也不要用和他們膚色外貌相近的紅色國家的人來命名。
不過在蘇連,這一散射現象因為是被將於物理學家攜手發現,所以被稱作“聯合散射”。
這種稱呼在一定程度上也間接影響了我國,在建國後早期的物理學論文中,“聯合散射”一詞的出現頻率,比“喇曼效應”要多得多。
和之前的康普頓效應相似,拉曼效應也是入射光和分子之間產生能量交換,進而使散射光的波長髮生變化。
而和康普頓效應略有不同的是,這次和光子發生碰撞的是分子,而不是康普頓散射裡的自由電子。
在一定程度上,拉曼效應也能證實光量子理論的可靠性,在學術邏輯上,也算是和陳慕武之前發表的論文一脈相承。
所以自從在輪船上想到了拉曼效應,陳慕武就決定了,要把它作為自己到劍橋之後做的第一個實驗。
……
其實陳慕武並不是為卡文迪許實驗室省錢,他也很想向盧瑟福要器材,因為當時在大學的實驗室裡,他做拉曼散射時用的光源是單色性強,準直度高的鐳射。
但在1923年,即使陳慕武跑遍世界所有的角落,他也絕對找不出一臺鐳射器的。
雖然愛因斯坦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受激輻射”這個概念,可人類據此原理製造出的第一束鐳射,還要等到幾十年後的1960年。
陳慕武覺得自己沒必要為了一個拉曼散射,就提前幾十年把鐳射器研製出來。
想研製鐳射器,還有許多前置工作要做,比如先提出相對論效應下的波動方程(狄拉克方程)。
但讓這個方程出世之前,又要先搞明白海森堡的矩陣和薛定諤的方程,泡利的不相容原理,以及發現電子的自旋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