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五章 春風化雨(一)

大成子的爸爸王世川,這輩子置辦的第一輛運輸工具,是架雙輪的架子車。

土地到戶的這年秋天,他和兩個侄子王家軍、王家兵兄弟,放開手腳做起了木材販運的生意。

原來兩天一趟的扛樹買賣,太苦太累也掙不了幾個辛苦錢。

王世川索性舉全家之力,去縣裡買回輪胎軲轆,請老木匠量身定做了一架寬大的木板車。

這種造價三百元左右的運輸工具,在1979年的農村,也算是把全部身家都壓進去的大件了。

當年的農民創業者們,很多都是從拉板車做起,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金色大道。

《平凡世界》裡的孫少安,正是靠騾子板車,賺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有了架子車之後,王家叔侄的木材生意從此鳥槍換炮,每趟幾十根杺條、十幾方杉木的運力,掙錢的速度也快的流水一般。

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大的歷史意義,是解放了生產力。

王世川這樣的農民伯伯不用再每天上工,去從事低效率的農田勞作了。

農閒時節出門務工經商,在家搞特色養殖,或者重拾各種祖傳的老手藝,都有了充足的時間和人身自由。

各顯其能發家致富,開始成為這一時期鄉村生活的主旋律。

一個農家如果沒有出門打工的子弟,也不搞點副業,僅靠著幾畝田過日子,在那個農業稅很重的年代裡,生存依然艱難。

而且隨著社會的全面開放,鄉村生活中的日常開銷也越來越多。

婚喪喜嫁、人情往來、物質文化生活方面的更多追求,都需要一定的收入基礎作為保證。

據一些老農民回憶,土地到戶兩三年後,農村的貧富差距就開始出現了。

有些農家的日子,還不如在大呼隆、自留地的年代。

一樁生意能否成功,往往取決於三個要素:資本、貨源和買家。

有廣闊的市場需求而缺少貨源和資本投入的現象,即為經濟學上所定義的賣方市場和資本短缺。

貨源供給嚴重不足,買家憑票、拼關係、憑計劃才能買到商品,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這樣的市場就是賣方市場。

百分之幾十、幾百的資本收益率,人們只要有積蓄、能夠籌集到資金、搞到銀行貸款,敢於投資創業,擺個地攤都能暴富的年代,就是資本短缺的年代。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社會,賣方市場的大環境和資本短缺兼而有之。

那個時候的草根創業者,成功率可以達到99%,王世川這樣目不識丁的農民,發財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個時候雖然還很窮,但市場上幾乎啥玩意都缺。

化肥農藥、鋼材水泥、家用電器、外匯圖書,都是緊俏貨。

當時的生產廠家,基本沒有市場營銷的概念,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組織生產、擴大生產能力,生產多少都能買的出去,根本就不愁銷路。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資本短缺的煙雲早已散去,我國已進入了全面資本過剩的時代。

資本收益率跑不過銀行理財,個人創業投資的風險空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