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安敏之則打個車回到公司,又悄悄溜到地下車庫,裝作從車上下來的樣子,從地下車庫坐電梯上了樓。
結果剛到樓上,迎面碰見了程一規。
他是安敏之近些年來好多部作品的老搭檔了,當年在魔都戲劇學院的時候就是同學,程一規還暗戀過她,後來當然風流雲散,一直到安敏之憑藉著《青春筆記本》小火一把,兩人重逢,程一規已經連孩子都有了,但安敏之相信他的能力,把他從電視臺挖過來,漸漸成為重要的助手。
和很多外行理解中的,導演一人獨大,成了名的導演就更是唯我獨尊之類的固有印象有極大偏差的是,在事實上的影視行業中,沒有任何一個導演是單打獨鬥的,每一個或多或少有些名氣的導演,背後幾乎都有自己的小團隊。
而且這個小團隊的核心,絕對不是所謂“非常瞭解娛樂圈”的“內幕人士”所認為的那樣,什麼御用編劇啦,什麼御用攝影啦,都不是。
一個成名導演的幕後小團隊,一般就兩到三個人,裡面很少會包括編劇和攝影——一般是導演,加一個御用製片。
甚至很多時候,導演還喜歡弄夫妻檔。
在另外那個時空,像凱哥和紅,像國立和婕,再像文和韻——這還是因為女方都是著名演員,比較容易留意到,留意不到的其實還多了去了。
比如,如果不是起點那麼多港娛小說一再的提,有幾個人知道施楠生之於徐老怪的重要意義?
這個御用製片,管錢,管人,管拉投資,管一切雜七雜八導演不願意管的事情。有一個好的可以放心去信任的御用製片,導演在瑣事上就能省掉九分力氣,從而能專注於做好導演這件事的本職,這才能搞好創作。
而對於安敏之來說,程一規就是她的那個御用製片。
她要拍片子,少了誰都行,絕不能少了程一規在背後給她做大總管。
此時碰見,邊走邊說聊了幾句,程一規忽然說:“昨天晚上我媳婦兒推薦給我一首歌,說是她朋友圈都在推,我一聽,的確好聽,而且我看他那歌詞,拿來當咱的主題歌,特別合適,要不你聽聽?”
安敏之邊走邊說,“嗯,什麼歌?”
“叫《追夢人》!是首新歌,據說剛釋出沒幾天。”
“這名字還挺合適的……那聽聽!”
兩人很快就到了她的辦公室,程一規直接掏出手機,點了播放,安敏之放下包的工夫,就聽一段前奏之後,一個很有磁性的男聲開始唱——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只聽了兩句,安敏之的動作就忽然停了下來。
似乎忽然有個什麼東西打到了胸口,本來極佳的心情,一下子就泛起了一抹說不出的淡淡哀愁。
於是,儘管手扶著椅子背,她卻沒有坐下,一直站著聽完了這首歌。
音樂聲停下,程一規問:“怎麼樣?不錯吧?”
安敏之深吸一口氣,迅速地調整情緒,點點頭,“追夢人?”
“對!就叫《追夢人》!跟咱們的劇特別合!”
“的確很合!”她終於轉動椅子,坐下,“那就打聽打聽,問問價錢,如果不太貴的話,拿下使用權,哪怕用在插曲也挺好的……誰唱的?”
“叫……”程一規重新掏手機,開啟,找,“彭嚮明。沒聽過這名字,應該是個新歌手吧?正好,價錢能壓低點兒!……安總?你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