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真不想出名,你信嗎?”
汪過在交流入口,無奈地發出一段資訊。
沒辦法,如今因為陰差陽錯,被周子拉來當個撐場子的,結果竟然讓餘味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所以,汪過沒辦法了,只好攤牌。
他敢對著良心發誓,他絕對是想亡國的!
這種局面,絕對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
“行,我信了。”餘味答道。
汪過:……
雖然這位紀檢部長值得信任,但是這種話的口氣,怎麼像極了商央他們“我懂了”那個樣子呢?
別吧,你要不信,我還可以再解釋解釋,但是我出來這麼扯的一句話,你還選擇相信,我就是怕你路走偏啊!
餘味看到汪過似乎略有震驚的發過來一串省略號,便接過他的話,道:“放心,我又不傻,你的策略,已經被我看透了。”
“你不想出名的唯一原因,就是你覺得時機還不到!”
“你的策略,白了就是借鑑了朱元璋的套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汪過:???
我還有這麼高賭策略呢?
咋連朱元璋走過的路線,都被挖掘出來了?
對於這幾句話,汪過學歷史時,也有所耳聞。
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發展階段,聽從劉伯溫的建議,所制定的發展政策。
高築牆、廣積糧,是增加自己抵禦風險的能力,保證城市不被輕易攻破;而緩稱王,就是在幾路起義軍中,故意示敵以弱,不貪圖一時的稱王,從而不被其他人輕易盯上。
道理他都懂,但是他一個一心一意敗國的人,怎麼就和這麼牛逼的戰爭策略扯上關係了?
汪過感覺一臉懵逼。
餘味煞有介事,道:“你在海國弱時,努力建設平城,讓它成為海國的一個堡壘,這就是高築牆。”
“等到海國發展起來了,你又進一步減免稅收,對新打下來的地盤施以仁政,提高生產力,使海國倉廩充實,這就是廣積糧。”
“之前子以伯爵封賞你,你卻不為所動,拒絕封賞,這就是緩稱王。”
“所以,此次你不想在諸侯中揚名,自然也是為了這個道理,讓自己不受注意而慢慢發展。”
到最後,餘味忍不住點點頭,道:“也正是如此,每次你總給人一種胡鬧的表現,讓人覺得你似乎想把國家搞垮。但實際上海國卻是越來越有底蘊的原因。”
汪過:……
真的,要不是我確信自己一開始是要走亡國路線的,我還真要被你這套辭給動了。
可是,你分析的再有道理,但是我這當事人在這兒擺著呢,你就不能聽聽我的聲音嗎……
汪過現在終於理解,那種作者考自己文章的理解,結果卻不及格的傷感了……
誰他媽被腦補成這樣,能不覺得難受啊?!
“要不是我快速想到了這一點,還可能真的被你的行為給迷惑住。”餘味道,“所以,既然你不想出名,讓海國在低調中求發育,那我就只好把海國的力量公之於眾了。”
汪過:???
就在汪過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餘味向子行了一禮,道:“這次我來的魯莽了,沒想到王室還能請出來海君助陣。楚國不如海國,我告辭了。”
罷,餘味便帶著楚國的人,從宮殿之中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