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做法雖然解決了錢幣的穩定性和流通性,卻還是沒法從根本上解決流通量的問題。
於是就又有人問了:既然貴金屬有這些侷限,為什麼不用普通金屬來替代呢?這樣就不用擔心貨幣不足的問題了呀?
可是,這還是無法解決“貨幣與實物比值”的問題。這和你是以黃金還是黃銅無關。不管用哪一種,最終都會遇到貨幣和實物之間因為比值不同產生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於,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貨幣總會不斷的增發。
有人說了,為什麼要增發?這不就是通貨膨脹嗎?明知道會出現最可怕的通貨膨脹,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我就不增發,堅決不增發貨幣,讓物價一直穩定。
首先,這是一種很極端的思想。通常來說,凡是“極端”的思想和行為,都不會產生最好的結果。其次,這種蠻橫的做法,根本就不懂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第三,這種做法壓根沒考慮到總體經濟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發展的。
按照這種做法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答案是:經濟固話帶來的社會階層固話。
如果完全不出現通貨膨脹,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人們賺取到一定數值的錢之後,就會固步自封。
這裡說的“人們”,以富豪為代表。比如說一個人突然爆發,賺到了很大一筆資產,他和子孫們就可以不再進行任何商業活動,靠著這些錢生活很久很久,不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
不僅僅是對富豪,甚至普通人家也會如此。舉例說明。
一個人一個月能賺三兩銀子,用在生活費上是一兩銀子,那麼也就可以存二兩銀子。按照這個來計算,相當於工作一年就能賺到三年的生活費。以十五歲成年開始做事,預計壽命是七十五歲來計算,那就是需要生活費六十年。也就是說,我工作到三十五歲就可以什麼都不用幹了,反正積蓄足夠我活一輩子了。
一個人兩個人這麼做沒問題,但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那麼從全域性來看,在社會科技不變的前提下,這個群體就損失了三分之二的生產力。
有人要說了,你說的這種現象不可能存在。因為人活著不光是吃飯,還要住房子。他三十五歲只能積攢到後半輩子的生活費,但是沒有解決住房子的問題。還有,按照咱們漢人的觀念,要多多給後輩留東西,所以不可能幹到三十五歲就退休。
這個表面上看起來有道理的觀點,實際上沒有看到更加深入的地方。這個帳是這麼算的: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你工作二十年,就能積攢到這輩子的生活費,然後再工作十年,就蓋了一座房子,於是你還是工作到四十五歲就可以退休。而你的兒子就不需要考慮房子的問題,他就能三十五歲退休了。
於是有人說了:那我就把房價提到天上去,讓你和你幾代人一輩子加起來的收入都只能買個房子。
這又是比較蠻橫的說法了。如果房子的價值真的高到這個程度,那麼絕大多數百姓就會壓根不考慮買房子的問題,我在鄉下自己蓋行不行?
如果繼續不講理,把所有建築材料全部提高,管你是買房還是建房都要花極高的成本,看你怎麼辦?這個想法就更荒謬了。
建築材料,無非就是木材石頭,你能高到哪裡去?比如木材,你提高了價格,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家居建材,而是社會所有行業。這不還是通貨膨脹了嗎?再說了,你實在太高,我自己去採石砍樹行不行?
你繼續蠻橫,不讓百姓自己採石砍樹,那我用個茅草搭窩棚總可以了吧?
這麼一來,從整體上來看,不僅直接扼制了建築業的發展,更是因此波及到所有行業。
於是就有壞到極點的人想到最終蠻橫做法:處以重稅。
不管你是買房還是建房,我不控制房產相關的價格,就是要你交很重的賦稅。你買個房子要一百兩銀子,我就要收一百兩銀子的稅。如果還不行,那就收兩百兩!
狠是真狠,壞也是真壞,但這其實沒能解決問題。因為這種做法,遺忘了社會管理的最基本核心:社會穩定性。
試想,一個大多數人都沒地方住的社會,可能穩定嗎?社會不穩定,受到最大威脅的,難道不是執政者嗎?
再退一萬萬步說,即便所有的人都不反抗,就接受了你的設定,但社會發展的積極性還有多少?
當人們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買到房子的時候,那我就不買了,我躺平,只要錢夠吃就行了。
因此,試圖用房價或者其它生活必需品來絕對控制,根本行不通。
關於留東西給子孫的觀點,在絕對不出現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最終又會回到“全員躺平”的狀態。僅僅以人均工作到四十五歲計算,我爺爺工作到四十五,房子有了。我爹工作到四十五,就留下了十年的生活費,我還需要工作那麼久嗎?
按照有人說要拼命做事多留給子孫東西的觀點,如果我爺爺不是工作到四十五而是六十五的話,那我爹就可以一天都不用做事就能吃一輩子。假如我爹也工作一輩子,那我不用做事就是生活的話,這輩子都用不完,還能留給我兒子。
事實上,中原王朝早就出現了以銅和錫作為基本層貨幣的做法。現在大儀朝的銅錢就是這樣的。
問題是,不管你設計多少個層級的貨幣,始終都存在“價值上限”和“價值下限”的情況。這一點,和你所設計的貨幣兌換比率無關。無論你一兩黃金兌換多少銀幣,多少銀幣對應多少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