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0章 北伐改東征

劉玄初透過張太后身邊寵信的兩名宮人也不斷勸解,如此鬧了三天後,張太后眼見丈夫的部屬和自己的女婿一個都不支援自己,曉得她再鬧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只得同意將丈夫葬於湖南。

夏國相當即讓代理湖南巡撫的張國柱負責皇陵選址,皇陵建成前其岳父靈樞暫時安放在武昌貢院。

遠在蘭州的楚王吳應麟因為路途太遠,尚不知其是否支援侄子繼位。

廣東的晉王吳應期和陝西的安福王吳世綜則均派人前來武昌弔唁,奏疏上也都對小皇帝封他們為王表示謝意。

總體來看,各方勢力對吳三桂的去世、小皇帝的繼位都保持了“平靜”,私底下如何暗流湧動則不為人知了。

在定北王張長庚和胡國柱建議下,一場決定吳周王朝未來命運的會議在二月十三那天召開。

參加會議的除了內閣大學士和六部的尚書、侍郎外,就是從安徽趕回來的吳國貴、江西回來的衛樸、王會,還有主持湖南的張國柱、主持貴州的李本深,以及從前線撤回來的馬寶等人。

這幫人中除了張長庚都是原平西藩的主要文臣武將。

被姑母照顧的小皇帝肯定無法參加這場會議,自然由夏國相這個大姑父代其行使“皇權”。

會議一開始就確定了基調。

就是北伐還打不打。

吳三桂的死和清安親王嶽樂領軍自開封穿插吳軍後路,導致馬寶被迫領兵一路後退,致使郾城大捷取得的戰果盡數付諸東流,圍攻汝寧的幾萬吳軍主力也因此全線撤到信陽。

但除了吳國貴、張長庚外,並無多少人就此指責馬寶。

夏國相雖有遺憾,卻也覺馬寶及時後撤是對的,不然真被嶽樂截斷後路,他手上那支精銳騎兵可能就要為此葬送。

沒有馬寶手中的騎兵,對付清軍肯定無比吃力。

吳軍主力的大規模後撤加之吳三桂的去世,在北伐軍中也引起了不小恐慌,不少將領和官員都在暗中觀望。

關於吳三桂之死的一個謠言也是到處傳播,說吳三桂之所以突然病死,就是因為昭武這個年號取錯了。

說什麼昭字斜日、刀口組成,所謂日已過午,不可久照;斜日又在刀口之側,主凶兆。

如此,吳三桂不死誰死。

連帶著,吳周必然短命。

謠言的威力極大,再結合吳軍事實上的撤退,真就是人心惶惶。

因此想要重振人心,就必須整軍再次北伐,以實際行動告訴天下人大周朝不僅不會因為吳三桂的死崩盤,反而愈發朝氣勃勃。

有鑑於此,歷來主張堅定北伐的吳國貴第一個站出來表示道:“今日大計沒有什麼好議論的!應當全軍立即北上與嶽樂決戰,只要吾輩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拼死決戰,消滅嶽樂渡過黃河,直搗黃龍指日可期!”

“對,這件事根本沒有議的必要,我願領軍與嶽樂一決高下!”

吳國貴話音剛落,胡國柱就起身支援,並說妹夫定國公已經攻取洛陽,嶽樂部清軍眼下實際也是孤軍一支,只要將士齊心協力,人人抱定必死之志與嶽樂決戰,清軍必然不敵。

見胡國柱和吳國貴支援繼續北伐,張長庚不由捋了捋鬍鬚,心道這下穩了。

在場的北伐派除了他這個定北王外,還有次輔劉玄初和猛將馬寶,只要他們堅持北伐夏國相這個“攝政王”也只能同意。

如此,大事尚有可為。

很快,劉玄初就表達了自己意見,其意歸結起來就是北伐要馬上進行,不能同清軍在長江北岸做過長時間對峙,否則時日一久就是自取滅亡。

然而,讓張長庚萬萬沒想到的是,猛將馬寶卻起身表示眼下已經無法北伐。

理由有三點。

一是北伐良機已失,嶽樂部的到來讓原本空虛的豫東地區守衛力量增強;

二是先帝的死導致軍心動搖,加上接連作戰士卒都很疲倦因此需要休整,此時強迫士卒繼續北上恐怕效果於事無補;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大軍糧草不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