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平叛,車騎將軍張溫所部,幾乎全部都有折損,唯有董卓部全軍而還,故此封董卓為斄鄉侯,食邑一千戶。”大殿上靈帝宣佈了自己的決定。
隨後他又焦急地說道:“眼下叛軍已經開始在長安周圍地區大肆劫掠,已經快要抵達陳倉了,若是陳倉有失,則長安危矣。諸位愛卿快想個辦法。”
尚書盧植先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如此危急時刻,唯有皇甫將軍可解,臣推薦皇甫嵩為將守衛陳倉。”
靈帝環顧群臣,見沒有人反對,雖然心裡不願意,但還是廷同意了盧植的建議:“如此便拜皇甫嵩為左將軍領兵兩萬,鎮守陳倉,拱衛西京。”
隨後他又覺得董卓這次能全軍而還,還算有些帶兵是本事,於是又補充到:“再命董卓為副將,率所部協助皇甫嵩。”
原本就在長安守備的皇甫嵩,與回到長安休整的董卓家,兩人一起接到了詔書。
皇甫嵩作為大忠臣,自然是沒有一點猶豫地接受了詔書。
但是董卓卻對位居皇甫嵩之下耿耿於懷,他現在還在怨恨皇甫嵩在平黃巾時,向皇帝打自己小報告的事。不過他還是接受了。
皇甫嵩率軍兩萬,加上董卓麾下也有兩萬人馬,一共四萬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陳倉。當他們抵達沒多久,叛軍就將陳倉給圍住了。
董卓見到這樣的情況,於是建議皇甫嵩道:“將軍,叛軍新至立足未穩,不如立刻派兵出擊,擊潰叛軍,以解陳倉之圍。”
皇甫嵩沒有聽董卓的話,而是看著城外連綿不絕的叛軍說道:“董將軍請看,城外的這些叛軍,軍陣整齊有條不紊,正是士氣旺盛的時候,怎麼會是立足不穩呢?”
“可若不主動出擊,先勝一場振奮我軍士氣,以挫叛軍銳氣,我怕憑藉陳倉很難抵擋叛軍的攻勢。”
“董將軍放心,陳倉堅固,不會輕易被攻破。只要堅守陳倉,等叛軍久攻不破,士氣耗盡,我等再出擊,便可一戰而盡全功。”
事實證明,皇甫嵩是對的。叛軍在陳倉外耗費了八十多天,陳倉仍舊聳立在他們面前,巍然不動。
這八十多天的強攻,讓進入關中之後,一直無往不利的叛軍銳氣盡失。由於再在這裡耗費下去,無利可圖,叛軍於是撤退了。
見到城外的叛軍要撤退了,皇甫嵩立即下令軍隊集結,準備追擊。
這時董卓卻又說道:“將軍,所謂窮寇勿追,若是追擊叛軍,使得叛軍不得歸程,到時候叛軍死戰,我等如何抵擋啊。”
皇甫嵩再一次反駁道:“眼下的叛軍可不是歸師,而是一群喪失鬥志的潰兵。既然董將軍心有顧慮,那為了保險起見,就留守在城中,我親自率本麾下兵馬追擊。”
這一次皇甫嵩又對了,叛軍已經失去了鬥志,漢軍追擊之下,叛軍四散奔逃,做不出任何有效的抵抗。
最終皇甫嵩斬首萬餘,取得了一場大勝。但是這反到招來了董卓的嫉恨。
“這皇甫義真總是和我作對,平黃巾是這樣,平羌亂還是這樣,若是有朝一日我得勢之後,定要讓他好看。”
這次戰報傳回朝廷之後,使得靈帝大為欣慰,雖然涼州已經糜爛,但是至少長安保住了。
若是長安丟失,那些先代的皇陵被叛軍摧毀,那自己就真的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了。而且這樣還會給天下帶來一個不好的資訊,最終會引起更大的叛亂的。
皇帝開心了,賞賜自然也就下來了:“命皇甫嵩官復原職,封董卓為幷州牧,其所部兵馬交由皇甫嵩率領。”
只不過這條詔書一下達,董卓直接抗旨不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