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一十四章 抒解疑難 清渾支離

“龍虎交會罷,金鼎產玄珠;金花開汞葉,玉蒂長鉛枝……”

石墨聲音郎朗,響徹遠近。

隨著他述說完畢,一個身著青色寬袍、額頭扎一根玉帶的年輕修士,約莫金丹中期修為, 對著他深深拜謝。

旋即便退後兩步,避讓過去。

此間所在,是兩道百餘丈高的連片小山山間的位置。名義上算是“山凹”,但是較兩側山巔卻也只是稍矮了六七丈。兩側三五道、六七道清泉汩汩留下,讓過山間凹中微凸的一片半圓形場地,環抱東西而下。

這清泉落在青石之上,其實聲音並不算小;但奇特的是, 在這裡的奇特景緻之下, 卻並不教人覺得吵鬧, 反而異常靜謐。

和其他玄宗不同的的,啟化玄宗有一獨特的“部臺”制度。

在金丹、元嬰二境中,依照資質潛力高下而分,共立下超出尋常弟子等階的“十二部臺”,隨考核時有升降,算是弟子中的精英人物。十二部臺之總數,大約佔據了弟子數目的四分之一。

這較之只佔弟子總數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少的“真傳殿”等制度,未嘗沒有可取之處。雖然稍顯繁複,但是得到因材施教的針對性,的的確確是加強了。

以石墨曉諭一宗的“入門儀式”待遇,自然是入得十二部臺中的第一臺。

每一個小境界的“第一部臺”,自然都是啟化玄宗真正的精英。

如今金丹境中“第一臺”,共有弟子一十二人。

大家都是眼高於頂之輩,石墨初來乍到,自然有人不服;但拿捏區區玄宗層次的弟子, 對於石墨而言自然是易如反掌。三日前在踏月峰小聚一次,石墨自稱“入門七日,四典鹹通”, 一番精闢論述本門經典妙意,已然令數人欽服。

到了今日再聚,許多念頭轉得快的人,已是放下姿態,變“論爭”為“請教”。自己固然能得好處,也能無形中拉近了雙方關係。

石墨對於如此景象,卻是來者不拒。

青袍玉帶的那人離去之後,又有一人上前。

此人肌膚瑩徹,目光柔和但眉峰銳利,錦袍散開盡顯不羈之風,微笑言道:“墨師弟。我近日領悟門中《牧牛圖》中的‘舍心入密法’,體悟一偈,自負已盡得其妙。但是以此玩味守心,神氣流轉,卻感受到依舊是隱隱隔了一層。不知你可能幫愚兄斷上一斷?”

石墨目光微動,道:“和師兄但說無妨。”

啟化玄宗八部經典中的《推演》一部,不拘一格,通篇經典並無一字,而是二十四道圖卷。每一道圖卷,皆有十二中“入密”門徑, 諳熟之後,對於閉關修持、神氣清寧大有好處。

眼前這人名為和頤真,在啟化玄宗金丹境第一臺弟子中名列第二。

當然,這是在石墨入門之前,如今退居第三位。

和頤真推演的圖卷,是十二圖卷中的《牧牛圖》。

和頤真緩緩道:“我推演之道,從舍心入密入手,最終目的是證得‘無我恆心’之境。所得之偈雲: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石墨、和頤真之後尚有三四人,聽聞此偈,都是暗暗歎服。

石墨微笑道:“此中意境上佳,但尤自隔了一層。以師弟我之見,‘恆心’是有了,‘無我’則未必。”

和頤真目光一動,道:“墨師弟能否斧正一二?”

身後數人,也是極為期待的神色。

石墨略一思忖,淡然道:“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永珍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和頤真仔細吟了兩遍,目光一亮,擊節道:“大善。”

“聽君一言,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看向石墨的神色,又為之一變。

石墨笑道:“不敢當。”

和頤真略一思量,道:“愚兄有一言,還請墨師弟你斟酌思量。”

石墨心中一動,道:“和師兄但請直言。”

和頤真道:“我等‘第一臺’弟子親身經歷,固然都知道墨師弟的道行慧根,無愧於宗門隆重引薦,待之以厚禮。但是其餘同門、師長、晚輩,則未必盡都知曉。若使闔宗上下人人歸心,最善之法莫過於‘正經籍’。通徹八典,未必需要講究速度之快;只要在一經之中留下印記,便再無人能夠質疑。”

石墨微笑道:“我知道了。感謝和師兄良言相勸。”

和頤真又是鄭重一拜,方才離去。

和頤真所言,既是各大玄宗之“風氣”,又的的確確是考較諸宗弟子才器的最佳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