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有孕(41)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障礙疾病,即血糖(葡萄糖)升高,接著從尿液中流走,所以尿裡有糖。具體講,與過多攝入總熱能、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運動,營養過剩有關,故被謔稱為“富貴病”。若病勢控制不好,日後就會引起併發症。

病因

1.遺傳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徵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型性關係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2.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後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

臨床表現

1.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

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多見於1型糖尿病。發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三多一少”症狀更為明顯。

2.疲乏無力,肥胖

多見於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檢查

1.血糖

是診斷糖尿病的惟一標準。有明顯“三多一少”症狀者,只要一次異常血糖值即可診斷。無症狀者診斷糖尿病需要兩次異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試驗。

2.尿糖

常為陽性。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160~180毫克/分升)時尿糖陽性。腎糖閾增高時即使血糖達到糖尿病診斷可呈陰性。因此,尿糖測定不作為診斷標準。

3.尿酮體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尿酮體陽性。

4.糖基化血紅蛋白(HbA1c)

是葡萄糖與血紅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反應不可逆,HbA1c水平穩定,可反映取血前2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斷血糖控制狀態最有價值的指標。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與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島素正常或增高,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見血脂異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時尤為明顯。表現為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標

胰島細胞抗體(IC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和穀氨酸脫羧酶(GAD)抗體是1型糖尿病體液免疫異常的三項重要指標,其中以GAD抗體陽性率高,持續時間長,對1型糖尿病的診斷價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級親屬中也有一定的陽性率,有預測1型糖尿病的意義。

9.尿白蛋白排洩量,放免或酶聯方法

可靈敏地檢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輕度升高。

診斷

糖尿病的診斷一般不難,空腹血糖大於或等於7.0毫摩爾/升,和/或餐後兩小時血糖大於或等於11.1毫摩爾/升即可確診。診斷糖尿病後要進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發病年齡輕,大多<30歲,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症狀明顯,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為首發症狀,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體可呈陽性。單用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

2.2型糖尿病

常見於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襲,早期無任何症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血清胰島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鑑別診斷

1.肝臟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謝異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後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長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