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李治下旨禁止私刑,這幾天長孫無忌的家門檻就被眾位來訪的官員險些踏破。這次李治下旨非常突然,之前也沒有同任何人商量,其中就包括他這位託孤大臣兼舅舅。
但是其他大臣並不這麼想,他們都覺得這件事是長孫無忌點頭同意的。很多大臣對此表示了擔憂,他們認為長此以往民風很難控制。有些人甚至言辭激烈,罵長孫無忌妄為託孤大臣,辜負了先皇的重託。為此長孫無忌親自去宮內覲見李治。
見到長孫無忌,李治很高興的問候,道:“舅舅很久沒有進宮了,朕很是想念。”
李治從小與長孫無忌十分親厚,這些年長孫無忌對李治也是盡心竭力。只是這次李治下詔為各大家族強烈反對,包括長孫氏族長也向無忌表達了擔憂:如果長此以往,家族對內部成員的約束將被大大的削弱,無家哪裡有國。
長孫無忌苦笑道:“老臣也很久沒有在家裡加過陛下了,最近陛下動作連連,老臣可有些招架不住。”
李治大笑道:“舅舅老成謀國朕是知道的,今日見朕有何指教?”
長孫無忌嘆了一口氣說道:“陛下改科舉已經惹得眾多非議,如今又明令民間不得動用私刑,加上此前徵收商稅,陛下可是要與天下官宦豪門以及讀書人為敵?”
李治擺了擺手,說道:“舅舅你說錯了。不是朕要與天下官宦豪門為敵,而是官宦豪門與朕為敵。”
說著話,李治從凳子上站起來。走到牆邊拉開幔布,露出一幅巨大的輿圖。這幅輿圖上標註只是簡單的標註著山川河流,星星點點的都是各地州縣。
接著李治又搬出一疊賬簿,他翻開之後說道:“舅舅你知道貞觀初年各地的田畝、人口、稅賦嗎?”不待長孫無忌回答,李治照著賬簿上念道:“貞觀初年關西一萬七千戶、關中五萬戶,關東三萬戶,稅賦一千五百萬貫其中一千萬貫來自西域商旅。中原、青冀等地將近十五萬戶,稅賦一千萬貫。江淮、荊楚、蜀中合計五萬戶,稅賦五百萬貫。全國合計約三十萬戶,稅賦三千萬貫。”
接著李治繼續念道:“永徽三年關隴地區合計十五萬戶,中原、青冀地區十六萬戶、江淮、荊楚、蜀中七萬戶,合計三十八萬戶。各地稅賦分佈是:關隴地區稅賦不到兩千萬貫,其中一千一百萬貫來自西域商稅;中原、青冀地區一千萬貫;荊楚六百萬貫。合計三千七百萬貫。”
李治唸完面向長孫無忌,道:“舅舅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頭,他不覺得這裡面有什麼不對,這些數字對他來說毫無意義。李治既然拿出來說事,自然會有他的說法。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據實回答道:“臣看不出有何不對。”
李治笑道:“關隴地區靠近京畿,人口在這段時間裡增長了六成,荊楚、蜀中、江淮等地也增長了四成,中原青冀連一成都不到。而稅賦方面關隴稅賦增長了八成、中原、青冀增長一成、江淮荊楚等地增加一成。”
長孫無忌這時總算明白李治再說什麼了,這些長孫無忌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家中的情況倒是知道的。
丞相府的僕從從原來的兩百多人到現在將近兩千餘人,除了後來增加的,原來的家生子從兩百多人已經擴大到了五百多人。家裡一年的開銷也從過去的三百多貫增加到現在的四千貫。
在京中權貴當中長孫家還算是比較收斂的,很多人家比他們要誇張得多。比如房玄齡家,一年的開銷差不多上萬貫。
即使如此關隴地區仍舊增加了六成人口,可是相對關隴較為安定的中原、青冀只增加了一成都不到實在是太過分了。雖然荊楚、江淮、蜀中似乎也增加了四成人口,但是他們是比中原、青冀更加安定的地區,而且關隴地區因為糧食不足還向這些地方移出了不少人口。
由此看來豪門世家確實做得比較過分了,只是李治這樣做一旦引起這些豪門世家反彈,只怕大唐立即要分崩離析。
長孫無忌不無擔心的說道:“這些門閥世家做得確實是過分了些,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陛下如此逼迫只怕難以長久啊。”
李治呵呵笑道:“舅舅是怕這些人聯合起來如同前朝末年造反?”
長孫無忌嘆了一口氣說道:“正是。”
李治說道:“舅舅可知道我現在已經被他們逼到懸崖邊了?”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頭說道:“不至於吧,至少國內尚且安定,人口賦稅皆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