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力重“意”,不重“形”。而精神力的最初淬鍊,就是“心境”的錘鍊。
武學修為中,“三昧”俱全的大宗師境之後,就是第六境“證道”之境。
難道這少年已經摸到了“證道”之境的門檻?摸到了邊?觸到了角?
此時的龍青雲,剛毅的臉上洋溢著昂然之氣,雙眸如大海般深邃遼闊,臉色澄明,湛然出塵。
武學修為,隱隱邁向宗師之境。
當一種武功和人生道理融為一體,相互印證,上升為一種哲學思維,從而產生一種力量,我們姑且稱之為精神力,這就是一個“證道”的過程。
這就是傳說中,武學修為的第六境“證道”之境。當然,在種類繁多的武學修行中。
儒家、佛家、道家、兵家無疑更為人所熟知,也是這亂世風雲中,影響最大的修行路徑。
儒家中,有人著書立說,引天地共鳴,如果此人是學武之人,就會達到“證道”之境。
佛家中,有人黃卷青燈,豁然明悟,有了立地成佛的澄明,也就達到了“證道”之境。
道家中,有人道法自然,一朝勘破,有了羽化飛仙的心境,就已經踏入了“證道”之境。終南山的長春子,無疑就是“證道”之境的道家代表人物。
兵家宗師喻景舟繼承了兵祖姜尚、兵聖孫武、兵仙韓信兵法中的謀略,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寫了《兵書殘卷》,其境界也已經到達“證道”之境。
但是,《兵書殘卷》只是殘卷,說明喻景舟只是到了“證道”之境,並未到達巔峰。即便如此,其武學修為也在大宗師之境的玄天教主蔣天賜之上。
任何一個行業、領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達到巔峰狀態,而這個行業的集大成者,無疑就是“證道”之人。
所以在建盞行業,“曜變天目”無疑是這個領域的集大成作品。其深邃的“心境”和“意境”能啟發兵家宗師喻景舟,在武學修為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喻景舟和魏長風,幾乎是同一時間達到宗師之境。武學修為要更上一層樓,就需要高人點撥和外物引入。
二人已是當世高人,能點撥他們的人,著實不多,所以引入外物是最好的辦法。機緣巧合之下,喻景舟得到了“曜變天目”、魏長風也得到了“風捲葵”。
但是,造化弄人。
喻景舟藉助“曜變天目”的深邃“意境”,達到了大宗師之境,進而進入“證道”之境。
而同樣是天生異稟的魏長風,居然拿到的是“風捲葵”的贗品,雖是高仿,但畢竟“意境”低了很多,所以收效甚微,幾乎是停滯不前。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
唏噓感嘆的同時,不禁想到龍青雲。
十六年的桐廬縣城歲月,可以說是平平無奇,遭到諸多白眼,被人嘲笑為:“除了帥,幾乎是一無是處”。
真是無巧不成書。
被牛奔揍的鼻青臉腫的龍青雲,竟然被龍嘯天神識入體,整個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番奇遇下,龍青雲居然得到了湛盧劍。
湛盧劍,乃戰國時期鑄劍名家歐冶子所鑄,在上千年的傳承中,已有靈性。
湛盧劍對龍青雲的影響,自是不可小覷。這種外物的引力,彷彿高人點撥。
就像喻景舟受“曜變天目”所感一樣,龍青雲也是在湛盧劍的浸潤下,“心境”之力蒸蒸日上。
今日和魏長風比武。
龍青雲也算是靈光一閃,在“心境”上摸到了一點“宗師”之境的門檻,或者是“大宗師”之境的邊邊,亦或是“證道”之境的觸角。
雖然,只是摸到了一點竅門。
但是其意已夠。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