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章 至今猶憶李將軍16

燕軍過了雄縣後,突然沿大清河折而向東,順流而下,來至勝芳鎮,在此稍作停留,順大運河南下,水陸並進,只用了幾日功夫,便抵達德州城下。

李景隆剛回到德州,喘息未定,忽聞燕軍殺到,便要棄城而逃。參軍高巍勸道:“大將軍,各處退到德州的敗兵算起來也有二十餘萬,此處城高池深,糧草充足,足可堅守。燕軍擅於野戰,但不擅攻城,更何況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只要我軍齊心協力,定能將燕軍擊敗。”

李景隆嘆了口氣道:“兵雖多,卻無將。郭侯、盛庸、平安等人都不知所蹤,雖然有個張士行,但素無人望,難挑大樑。濟南為山東首府,城大難下,不如據此,以待朝廷援軍。”

李景隆遂下令撤守德州,不經一戰,便率軍逃向濟南。高巍苦勸不住,也只好隨軍撤走。

五月九日,朱棣率大軍進駐德州。他命都督陳亨籍吏民,收府庫,獲糧儲百餘萬石。山東軍民以牛酒迎謁于軍門者, 絡繹不絕,希望燕軍不要騷擾地方,朱棣不受牛酒,將眾位鄉親父老慰勞一番後,遣送回家。隨即下令軍士嚴禁侵掠鄉里,德州城中井然有序。

朱棣與眾將計議道:“李景隆在濟南,收集敗亡,意圖恢復。今我軍乘勝追擊,南軍勢必瓦解。”

眾將點頭稱是。

於是朱棣命陳亨率軍一萬鎮守德州,他自率大軍起營,次日抵達禹城北二十五里駐營稍作休整,在日晡(下午三四點鐘)起行,倍道而進,天明之時突然出現在濟南城下。

此時李景隆眾尚餘十多萬,倉卒之間,佈陣未定。

朱棣欲親率精騎衝陣,左右眾將拉住他的馬頭勸道:“殿下,我軍賓士了一夜,筋疲力盡,容稍作休息,再行交戰。”

朱棣怒道:“迅雷之下,不及掩耳,擊賊,不得不急,倘若緩之,賊陣稍定,恐難破敵。”

張玉勸道:“既如此,我等當效其勞,毋須殿下出戰。”

朱棣道:“為將者不能身先士卒,豈能服眾。你們隨我來。”說罷,一催戰馬,向南軍大陣衝去。

南軍經過白溝河之敗後已成驚弓之鳥,一見燕軍殺到,不及列陣相迎,四散奔逃,被斬首萬餘級,獲馬一萬七千餘匹。李景隆單騎逃遁,餘眾悉降。

燕軍進抵濟南城下,只見四門緊閉,朱棣縱馬上前,對城上喊話道:“城上軍馬聽真,孤乃燕王,李景隆數十萬大軍已被我打敗,爾等快快開城投降,否則我大軍入城,玉石俱焚,雞犬不留。”

這時,城上探出一個腦袋,高鼻深目,不象是中原漢人,那人高聲道:“濟南城只有死鐵鉉,並無降鼎石,你儘管前來攻城。”

燕王猛然驚醒,才想起來城上之人便是山東參政鐵鉉。

此人年約三十五六,祖上是色目人,性情剛正,聰明果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後調都督府斷事,判案決獄,條理分明,立等可定。太祖朱元璋欣賞其才,贈其字為“鼎石”,以資嘉獎。

建文帝即位後,鐵鉉外放為山東參政,負責為李景隆大軍籌措糧餉。

燕王朱棣微微一笑道:“鐵鉉,我敬你是條好漢,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你是一介文人,如何能抵擋我十數萬大軍?”

這時鐵鉉背後轉出兩人,一個人高呼道:“山東都司都指揮使盛庸在此。”

一個人高呼道:“孝陵衛指揮使張士行在此。”

原來盛庸在白溝河一役失敗後,他便直接逃回了濟南城。因他是山東都司都指揮,畢竟守土有責。他回到城中後,便遇上了山東參政鐵鉉,二人相約死守城池,死戰不退。

張士行是隨李景隆退到濟南的,在城下被燕軍擊敗後,他護著參軍高巍,二人逃進了濟南城,見到了鐵鉉和盛庸。

城中只有潰兵兩萬餘人,還好鐵鉉剛剛籌集了十幾萬石糧食,可供數月之用。

四人歃血為盟,整頓軍馬,誓死守衛濟南城。

朱棣見到盛張二人,先是一驚,隨即哈哈大笑道:“敗軍之將,烏合之眾,何敢言勇。”說罷,他馬鞭一揮,身後大批燕軍衝了上來。

城上弓弩齊發,箭如雨下,射殺了不少燕軍,加之燕軍奔跑了一夜,剛才又經歷一場大戰,實在是疲勞之極,許多士兵有畏難之情,不肯上前,朱棣只好命令退兵,在城外十里處紮營,先將濟南城團團圍住。

但隨後燕軍一連攻了幾日,都未能將城池攻破,朱棣變得焦躁起來,中軍都督張玉看在眼裡,上前獻計道:“燕王殿下,我有一計,不費一兵一卒,可取濟南。”

朱棣聞言大喜道:“好個世美(張玉字),果然是智計百出。有什麼計策,快快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