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爭執不休,兩派中誰也說服不了誰。
皇帝輕笑了一聲。
百官像是感覺到了什麼一瞬間就安靜下來。
皇帝高高坐在龍椅上,語氣不明:“我讓你們討論一個結果,可不是讓你們來吵架的。”
百官跪了一地,“皇上恕罪。”
“朕也是今天才知道,原來當官的為百姓做事,還要受到處罰,朕也沒想到,你們站在這裡,作為國之棟樑,朕的左膀右臂,居然迂腐至此。”
皇帝的態度已經擺得很明白了。
“不許私自收取百姓入城費用這一條律令,為的是百姓著想,如今收取入城費用,同樣是為了百姓,都是為了百姓,怎麼,你們還要分個三六九等是非對錯出來?”
“那是不是以後朕在這椅子上暈倒下去,有規定說爾等不能上這龍臺,你們是不是就得站在下面看朕死在這裡?是不是!”
“臣等惶恐。”
百官恨不得將整張臉都貼著地面,不敢去看皇帝的表情。
皇帝發作了一番,覃太守等人私自收取入城費用一事也就這樣掀過去,沒人敢提要處置覃太守等人。
覃太守等人一事有了定論之後,還有災銀被搶一案。
捉到那些所謂的酒樓之後,太子忙於去滄州城處理水患一事,又不放心將那些流寇交給其他人,就將流寇帶上,關押在驛站之中,嚴加看管,直到回到京城,才轉交大理寺。
“那群流寇,大理寺審問得如何了?”
上一任大理寺卿兩個月前致士,如今大理寺卿位置空缺,流寇轉交大理寺之後,一切事宜由常少卿負責。
常少卿出列:“回皇上,那些流寇嘴巴嚴密,臣無能,還未能從他們口中問出些什麼。”
皇帝點了點頭:“此事關乎重大,既然抓人之事,戚愛卿也有出力,審問流寇之事就交給戚愛卿負責,戚愛卿——”
“臣在。”
“朕限你兩天之內,將幕後主使審問出來,你能不能辦到?”
“臣遵旨。”
“此次滄州一行,戚桓,陸遠風,韓丹清等人輔佐太子,盡心盡力,太子能處理好滄州之事,爾等功不可沒,今任戚桓為大理寺卿,陸遠風為九門提督,韓丹清為大理寺正……”
……
下朝之後,官員紛紛祝賀戚桓升官。
戚桓板著一張臉,讓那些想偷窺戚桓內心想法的官員鎩羽而歸。
戚桓對上來祝賀的官員不冷不熱,禮數卻十分周到。
官員覺得,這個新上任的大理寺卿心思也太深沉了,簡直就是喜怒不形於色。
當然,也有人覺得戚桓目中無人。
就有個年輕的官員嫉妒地開口:“有些人啊,升官了就看不上我們這些舊同僚了,戚大人,就算你看不上我等,但我等向你道賀,也不必板著個臉吧?”
年輕官員跟戚桓是同一批進士。
年輕官員自認為自己的學問跟戚桓不相上下,只是因為戚桓俊美,皇帝便點了戚桓為狀元。
後來兩人同在翰林當差,他還嘲笑過就算戚桓是狀元,在翰林中,他們的官職是一樣的。
只是如今戚桓已經從翰林入了內閣,乃內閣大學士,兼任大理寺卿,而他還在翰林做個編修……
這讓年輕官員內心一點也不平衡……
他自問不比戚桓差,覺得戚桓運氣也太好了點,就很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