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二七章 真正的三贏

第二天中午,楚倩終於吃上了劉墨昂親手做的炸醬麵。

看到妻子吃的那麼痛快,劉墨昂心裡也高興。

草場的第二次刈割快開始了,這讓劉墨昂開始忙碌起來。

第一次刈割的情況極好,收穫的鮮草數量比預想中的還要多出將近15%來,這讓辛大教授一邊快樂著一邊痛苦著。

快樂的原因自然就是因為豐產啊,可痛苦的原因同樣是這個。他是真的搞不清為啥這裡的牧草會長得這麼好!這產量都快趕上雅礱那邊低海拔的牧草了!

對於一個嚴謹的科研人員來講,搞不清楚這其中的原因實在是太痛苦。

不過劉墨昂就沒那麼多想法了,鑑於生態牧業那邊的土建快完工了,屠宰分割車間的裝置也開始進入到安裝階段,所以在劉墨昂的示意下,生態牧業的總經理葉坤開始和周邊的牧民展開了犛牛育肥工作。

其實犛牛育肥最好的時節並不在現在,而是在每年的一月份到五月份。

在高原,犛牛都是天然放牧,只有每年六七月牧草茂盛的時候才能長膘,然後在八月到十月才會集中收購屠宰。而其它時間因為犛牛缺草吃長得太瘦,牧民賣了不划算。

尤其是一月份到五月份,高原這邊的牧草是最少的,這時候的犛牛都是在餓肚子的,所以體重不增反降。

如果在這個時候給犛牛補飼,那麼最多半年的時間,犛牛的體重就會和吹氣球一樣瘋漲。

比如說在天然放養的情況下,一頭三年的犛牛在每年的一月份體重普遍都會低於一百五十公斤的。而如果能夠給犛牛補飼到五月份,那麼犛牛的體重普遍會瘋漲到三百公斤以上!

一百五十公斤的犛牛和三百公斤重的犛牛哪個賣錢多,就算是傻子都知道。

所以,最好的補飼時間是在一月到五月份。

不過為了讓生態牧業的屠宰分割車間在年底能夠按照預定目標開動起來,現在給犛牛育肥也不是不行。

整整四萬五千畝高產的燕麥草,哪怕僅僅一次刈割,就足以給數千頭犛牛補飼了。

因為第一批進行補飼的犛牛大都是和生態牧業簽署了草場流轉合同的牧民家養的犛牛,而周邊的牧民也都以家裡的犛牛入股生態牧業,所以犛牛的體重上來了,這些牧民絕對會跟著受益的。

要知道在天然放養的情況下,犛牛出欄大都是在五到六歲。而有了補飼育肥,那麼三歲甚至兩歲半的犛牛就可以出欄!

最關鍵的是,兩三年的犛牛肉質要遠比五六年的犛牛肉質更鮮嫩!

事實也確實如此,五六年的犛牛肉質確實是比較粗糙,粗纖維很多,雖然營養價值高,但口感並算不好,再加上產量低,就造成了犛牛肉無法成為主流牛肉的現狀。

可兩三年的犛牛肉質還是挺嫩的,並不比魯西黃牛的肉質差!

養殖的時間差一半,體重還更大,肉質更鮮美,補不補飼對於牧民來講根本就不是一個選擇題了!

除非是罕見的白犛牛,否則沒有哪個牧民不願意把家裡養的犛牛賣給生態牧業的。

當然,牧民受益,生態牧業的利潤同樣會很高的。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高原犛牛,不是西海、巴蜀西部那些地區的犛牛。這種生活在海拔超過四千五區域的犛牛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要更優秀!

當然,這種噱頭在銷售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主打廣告。對於內地人來講,海拔越高、自然條件越惡劣的地區出產的東西就越好。

比如說蟲草、比如說麝香,又比如說這全部在海拔四千五以上養大的犛牛!

同樣的犛牛肉,因為這個噱頭,每公斤的售價就有可能提升十元以上!

不用說別的,我家出產的犛牛肉全部都是在海拔四千五以上養育的犛牛!甚至生態牧業都會給每頭犛牛建立一個檔案卡,會由當曲卡縣的相關部門背書,然後等銷售牛肉的時候,這些經過政府相關部門驗證的檔案卡就會擺在顧客的面前。

這樣會讓顧客更清楚他們買到的犛牛肉是什麼情況的。比如說歲數、體重、來自於哪一家牧民、生活的海拔區域……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討好顧客的銷售手段。

現在這些工作正在進行中!

一旦等年底屠宰分割車間開動起來,那麼這些最原始的檔案卡在未來的銷售工作中必然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實這種方式是劉墨昂他們三個和遠在西海的那位金總學的。

一開始金總和當地牧民合作的時候使用的辦法是把當地牧民的瘦犛牛在他的草場補飼育肥,然後當地牧民在出售犛牛的時候補償一部分“育肥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