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父親都是獨子,老楊家到楊昌庭這一代突然人丁興旺起來。
楊昌庭排在老三,大哥在養路班上班,二哥也是下鄉知青,不過,被招工進知公社麻廠,老爸不同意,就留在家裡做篾匠。
有訊息說,柳河的竹棕社要來招人,老爸覺得二哥到竹棕社才能發揮他的特長。楊昌庭知道,後來二哥和老爸確實進了柳河竹棕社,但幾年之後,竹棕社沒有業務活幹,垮臺了。
現在五妹六妹都還小,但五妹十五歲,在柳河郊區,進一個小預製廠。六妹十三歲,雖然小,但已經不讀書,舊宅的家務基本包攬。只有么弟十一歲,秋季開學上初一。
楊昌庭自己在七月初參加高考,但成績差,今年沒考上大學。曾經的經歷也是如此,老爸最後支援楊昌庭復讀高三,八三年再高考,考進省城一所大專,心願得逞。
也因為楊昌庭考大專,後來上班,進柳河機械廠,不到十年。市郊機械廠垮臺,下崗,楊昌庭對生活的艱辛有更深的體味,也為後來的成功有了社會基礎。
么弟因為三哥考取大學,引以為傲,在初中讀書比較認真。初三畢業考取柳河市民師,學習四年,畢業後成為小學老師。前一世的2015年,么弟在市五小擔任校長。
兩哥哥、三弟妹的情況,在楊昌庭腦中過一遍,雖說他們幾個後來日子過得普通,但平凡的人,不就是這樣子?
楊昌庭突然想到老爸,老爸楊柏榕一輩子過得有些坎坷:
四歲,父母雙亡跟著奶奶過日子,念私塾,參軍救國。
據說,楊昌庭也不知真假,當年爺爺是民國時期的緝私隊員,專抓走私鴉@片的。
後來爺爺在執勤中被走私的人埋伏,犧牲。奶奶得知後,吞服鴉@片自殺。一家人就剩下一老一小,有幾畝薄田,靠著曾祖母紡紗、織布賣錢度日。
父親從小耿直,抗戰時期從軍,到過重慶憲兵隊。也就是在憲兵隊裡,他那耿直的性格就是那段時間培養出來的。
後因為上司得知他是家裡獨苗,家裡還有一個老奶奶,才令他退出軍伍,回到家鄉。
解放前當過鄉村教師、腳伕、釣魚、自學篾匠,解放時因為有文化,招進農會,因不肯參與貪墨,被陷害定性為地主成份,之後索性離開,不做南瓜幹部。
一家人近十張嘴,當南瓜幹部確實養不活,過不開日子!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回到老家長平大隊,在土裡刨食,又有大兒子幫撐,日子撐了下來。
楊昌庭知事之後,對更早的家庭艱苦沒有太多記憶。他對老爸記憶最深的,就是吃東西比較挑剔。胃不行,家裡但凡有一點葷腥,大多都留給他。
記憶中老媽一直這樣做,她也一直訓誡兒女們,不與老爸爭食。
老爸在憲兵隊從軍期間,還留下一個禍患,那就是胃病。年輕時,胃病的危害還不夠顯現。但到85年,也就是再過三年,老爸的胃病就惡化成為胃癌,不得不開刀割掉四分之三的胃。
再過兩年,老爸因為胃功能基本喪失,沒法進食,缺乏營養。渾身只剩下皮包骨,燈滅人走,成為一家人的最大遺憾!
楊昌庭想到這,突然鼻頭一酸。當年老爸手術時,自己在省城大專讀書,家裡都不通知自己回來,怕影響自己學業。放假回家,才知道老爸動手術,割掉胃。
之後,一天天看著老爸消瘦、衰弱,一家人卻無力改變。
直至他走的那天,楊昌庭偏巧出差在外,接到電報,趕回來人已經入殮,沒能見到最後一面。楊昌庭長跪在老爸那黑白畫像前,空自流淚!
後來日子見好,物質漸豐。每一次家庭聚餐,老媽說得最多的,就是那句:你爸命不好啊,晚走幾年,就不缺吃的了。
是的,老爸一輩子都缺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