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章 準備試手

暗地長呼一口氣,老爸這一關算是過了。自己有足夠的時間,離開舊宅幹一些事。

“爸,篾貨好賣吧。”楊昌庭對82年代市場情況是陌生的,雖說後來曾回憶過當初的情況,但實際上資訊來源少,也總結不出什麼。

要說掙錢怎麼做,楊昌庭心裡一點譜譜都沒有。自己的第一桶金,要從哪方面開始,也找不到必掙的錢路。

好在袋子裡有120元鉅款,還有三十斤全國糧票,讓楊昌庭心中多少有些底氣。

要將120元變成12000元,要多久?12000元能不能改變老楊家生活條件,能不能帶老爸到省城大醫院看好胃病?顯然是不夠的。

但留給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今天到復讀班開學的時間,最多半個月,然後呢?總不能一直曠課吧。老爸知道自己復讀期間曠課,絕對會大棍子抽的。

82年柳河這邊是什麼情況?從78年開始,集體經濟開始放活,提出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但具體怎麼做,各地都在觀望。

去年十月份,柳河地區遵照省裡工作精神,推行鄉鎮更名和村裡分田承包到戶。各村的山林、耕地、農田、菜園等等,在冬季中完全分好,叫責任田到戶。

所以,去年冬天,柳河一帶立即出現大耕種的局面,所有能夠耕種的坡地、農田和菜園,全部耕種。

各村各家,就像放開了的閘水,歡快至極。也是多年來吃不飽、穿不好,勞無所獲餓怕了,此時,所有的勞動收成都歸各家所有,自然會拼命地幹,可不想比其他人家弱。

目前季節,玉米快成熟了。楊昌庭在盤算周圍村子有多少玉米可收了?

目前,村裡的人對玉米的觀念是,開始成熟弄一點嘗新,其他的要等完全成熟,變老之後,曬乾,作為口糧。

即使明知田裡的禾苗會有很多收成,會有足夠的稻米,夠吃一兩年,但各家也會將玉米存起來,確保家裡糧食充足。

大家都餓怕了啊!

楊昌庭知道,如果自己告訴這些人,嫩玉米拿到柳河去賣錢,比老玉米粒賣錢更值錢,估計不會有幾個人肯聽。

當然,柳河地區對嫩玉米的需求不會太多,體量少,完全不能顯現賣嫩玉米的威力。可要是將嫩玉米帶到省城去,結果會怎樣?

當初楊昌庭是83年秋到省城讀大專,84、85年才對省城的情況有所瞭解,但如今,他對省城的理解完全是兩回事。

省城河西一片地區,目前聚集不少大學教授、教師和大量居住居民。他們對這種新產出的農產品的需求量,當真不小。

而省城人們的購買力,不是村裡和柳河地區所能比較的。

這時候的經濟僵化,關鍵的問題在哪裡?就在於缺少物質與流通。經濟的核心在於互通有無,省城的基礎物質不缺,農村今年的糧食大增收。

這對自己而言,是不是一個好機會?

楊昌庭決心試一試。

省城的情況他熟悉,如果,將幾千斤嫩玉米拉到省城去售賣,一個玉米棒子只要賺一毛錢,就可賺一筆了吧。

這個計劃要做起來,具體的操作可得琢磨。如何收玉米棒子,價格怎麼定?收到玉米之後,如何運輸?從村裡到省城,如何運送?車怎麼解決?

這次操作,還不能讓老爸知道,要靜悄悄的做。另外,明年就是83年了,會有一場席捲全國的嚴打運動,經濟上的“投機倒把”就是其中一條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