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2章 大道廢聖人出

《浪姐》的爆火初期,把一個衍生節目也帶出了圈——《定義》。姐姐們坐在易立競對面過審。

三五個問題下來,有虛晃躲閃的,有黑線上臉的,還有紅了眼眶的。一時間大家都感嘆:真敢問!

專門對準人家的槽點,哪壺不開提哪壺,以至於有人還稱她為魯莽?

寧遠只能一聲嘆息,嘆的不是易立競。而是如今的網友,已經少見多怪到這樣的程度?

93年一款前所未有的訪談節目面世,《東方時空》的子欄目,央視八分鐘訪談欄目《東方之子》。

改革的第一步:要走出攝影棚,走到嘉賓熟悉的環境中去。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所謂的遊走式採訪,邊走邊聊。

那年白巖松25歲,擔任《東方之子》的策劃。從來沒有訪談經驗,卻被時間推出去當了主持人。採訪企業家,他就要到工廠裡、辦公室裡去採訪;採訪西北地區的電影放映員,他就騎著馬,和嘉賓走在沙漠裡。

開始白巖松也很懵,不斷問製片人時間:我要看哪裡?我要怎麼站著?

迎來的就是一頓罵:是攝影師找你,不是你找攝影師。把機器都鎖死了,我還給他們發什麼工資?

後來就徹底放飛自我。

那時候的國人上電視,都說五種話。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官話,就是不說人話。人和人的交流,彷彿都隔著一層紗。

製片人對主持人的要求,是要用戳穿嘉賓的心態去採訪。

粉碎式採訪!

甚至要求不能稱呼採訪嘉賓為老師。

即便是採訪季羨林這樣的大師,白巖松也沒有以老師相稱。

一口一聲的老師,等於替觀眾預設了這樣一種採訪和採訪者的關係。

平等的交流中,從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的季羨林,才能面對當時的毛頭小子白巖松,說出所謂的學術顧問,都只是不顧不問這樣的大實話。

主持人和嘉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思想的關係。主持人不是簡單的傳聲筒和捧哏,他也許保留自己的態度,但態度,又無形地決定著訪談的方向和發問的底氣。

這種平等也是給予觀眾的平等。

無論你是多大的名人,多顯赫的身份,都必須放下架子,真實坦誠地與大眾交流。

真話,會越說越上癮。

三年後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橫空出世,第一期嘉賓叫王海,著名的打假鬥士。

95年起就到各大商場購買假貨,要求商家索賠。截止當年的節目播出時,購假金額已經達11萬元。當年爭議性很大,有人說他是打假英雄,有人說他只是用這個手段牟利。

為了讓人不認出他,給23歲的自己貼了鬍子,帶了墨鏡

當時除了主持人和嘉賓外,還有持正反方觀點的專家學者,這一期甚至還有消費者協會投訴監督主任在觀眾席中。

在這個場地裡,誰的觀點,都可以質疑,誰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當時臺上的北大經濟管理學教授,指著臺下的消費者協會投訴監督主任說:出現王海這種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你們的工作做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