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9章 聞診術,叫他全家下地獄(加更21)

【聞診術,可以透過聽音、辨味,診斷出病人之病灶所在。需要5點好感度,可兌。】

【採藥術,可以精通採集各種藥草的方法與藥草分佈的生長環境。需要10點好感度,可兌。】

【辨藥術,可以辨識天下間所有常見、罕見的藥草、藥物,通曉藥性。需要20點好感度,可兌。】

……

找了一圈也沒看到李權想要的中藥藥方醫術,反倒是採藥術、辨藥術什麼的一大堆。

這位古代的藥聖明明是一位中醫大佬,怎麼就沒有藥方類的神醫技呢?

李權想不明白。

辨藥術裡面雖然有著通曉藥性這個本領,但是藥性與藥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所謂藥性,就是這味藥的功效、特性。

而藥理可就不同多了,指的是這味藥給病人治病時的具體運用。

藥理即醫理。

比如診斷出病人得的是風寒,也就是常說的感冒。

能治療風寒的藥物有許多,但是一千個人感染風寒,可能治療的藥物搭配都不相同。這就很考量一位醫師的用藥經驗與藥理了。

桑葉這味中藥,就可以治療感冒。

不過它的藥性是甘寒。

在運用中,如果你給一個風寒病人吃桑葉,那就等於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桑葉治的風熱感冒。

病人本就是風寒感冒,體內受了寒氣入侵,你還給他吃寒性草藥,這不等於火上澆油嗎?

所以,通曉藥性並不等於通曉藥理。

即便是行醫三四十年的老中醫,也絕不敢說自己精通藥理。

因為藥理太複雜了。

上面舉的這個例子算是最簡單的藥理運用,還有更復雜一點的,比如說,病人咳血,白茅根這味藥就可治療咳血之症。

但是俗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

白茅根固然能治病,同時它也有毒啊。你既要讓它能夠治病,又要消除它的毒副作用,那該怎麼辦呢?

簡單,加入其它藥草,中和、減弱它的毒性。

要加入一味什麼藥草才能保證中和它的毒性,又不會對病人造成其它傷害?這就需要醫生通曉醫理了。

如果更高階一點的,加入一兩味藥進去,不但能夠中和白茅根的毒性,而且還能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比如止咳之類。

要考慮的東西就更多了。對醫師的藥理要求也會更高。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藥方子會特別值錢的原因。

出名的藥方,一般都是經過醫生臨床試驗後,療效顯著的中藥配伍。

不但在藥理搭配方面極有講究,妙到毫巔。就連這張藥方裡面每一味藥的劑量,同樣經過了千百次的最佳化與推算,以及臨床試驗。

這才獲得最終的優質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