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您彆著急,我先給您把把脈,望望色,進一步加以診斷,然後再下針下藥。”李權昨天來的時候,老人的身體狀態是好的。
他能夠透過脈象大致判斷出病灶所在。
但是中醫對風溼的辨證,可以分為好幾個型別,必須對症用藥才行。
發現病人得的是風溼,便立刻給藥,那是庸醫所為。
正確的做法應該趁著病人發病,診斷出具體的型別。一般而言,風溼大致有三類,熱痺、風寒溼痺、心痺。
比較麻煩的就是心痺。
特別是這種高齡老人,他們的生命已經如風中殘燭般脆弱,稍有不慎就會一命嗚呼。
古代有一些初出師的郎中,不小心就鬧出了人命,就是因為不夠謹慎,麻痺大意所致。
“張主任,您別嫌我麻煩。雖說昨天初診,尊母得的是風寒溼痺型風溼,但是今天尊母發病了,我再診一次,結果會更準確。”
李權解釋道。
“治病理應謹慎,李醫師儘管施為便是!”
張主任表示理解。
李權給老人二次把脈後,心中篤定了幾分。
他以手背觸探老人的額頭。
有明顯發熱。
“奶奶,您有沒有感到口乾卻又不想喝水?”
“對對對,我媽每次犯病都是這樣。”老人還沒回答,張主任搶著點頭。
李權點點頭,又以手觸碰老人的膝蓋附近。
老人毫無反應。
說明老人腿關節附近的肌膚麻木不仁。
“奶奶,你是否有頭痛的症狀?”
“哎呀,李醫師,您真是神了。我媽前不久還在喊腦袋痛呢。”張主任對李權的醫術已經是深信不疑。
“尊母的脈象玄而緊,再加上有頭痛、發熱、出汗,下肢肌膚麻木等症狀,所以我診斷出老人家得的是風寒溼痺。現在準備給老人家對症施治。”
李權把自己的診斷結果,詳細告知張主任等人。
“李醫師,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雖然是急診科的主任醫師,但是對風溼病知道得很有限,也就只侷限於西醫的那一套。根本沒有中醫分型這麼詳盡。還望你教一教我,何為風寒溼痺?”
張主任這人是個孝子。
對老母親的風溼病極為在意。
現在遇到了一位高明的醫生,他不恥下可,向李權虛心求教。
“風寒溼痺是指外邪入給,病人體虛、陽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溼之邪乘虛侵襲,流走脈絡,發為肢體關節疼痛。正邪交爭,則發熱微惡寒,頭痛汗出。若風勝則疼痛遊走不定;寒盛則遇寒痛增,得熱痛減;溼重則關節腫脹,肌膚麻木不仁。”
“治療的話,一般都是匡邪扶正,多以針灸之法治之。初治之後再開中藥,讓病人調理身體,壯筋骨之陽氣,病痛自愈。”
李權給出了自己的治療意見。
這與西醫的止痛、消炎有根本性的區別。
西醫的止痛、消炎可以理解為面子工程。而中醫則是實實在在,雖然療效緩慢,但是穩紮穩打,先把病人體內的邪氣框住,然後再扶持病人體內陽氣,最終將風溼病消滅。
用西醫的療法,三天兩頭復發,而且每次復發後,病情都會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