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歸降,皇太極依舊好言撫慰他,崇政殿內的一幕,他至今還記得清楚。
當時,皇太極不但親自扶起他,還和藹悅色地對他說道:“你上次背叛朕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朕曾經對那些臣子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朕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朕就可以了。”
在這一幕的背後,祖大壽知道,其實真相只有一個:就是山海關和寧遠兩處重地,依舊在他祖家軍手中。
然而,世事難料。寧遠重鎮,突然就被明軍給放棄了。而原本很可能會成為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也被降罪,至少新任的山海關總兵是一個姓閻的。可以說,祖家的勢力,基本被拔光了。
也是因此,祖大壽能明顯地感覺到,他的日子難過起來了。雖然皇太極並沒有說什麼,可從一些建虜對他的臉色變化,他能感覺出來,以後的日子並不會好過。
想著這些,祖大壽又想起了今日聽到的傳言。
說真的,他是相當意外,沒想到薊遼總督洪承疇,竟然如此為建虜賣命,要引建虜從秦地入關,而且還不走,佔據秦地圖謀天下!
想到這個,祖大壽就感覺有點毛骨悚然。如果真得被建虜控制了秦地,那朝廷就真得更艱難了。
這時候的關內,已經被流賊鬧翻了,再被建虜來這一手,大明真得會亡國麼?
祖大壽並沒有像其他漢人降官一樣,對於大明的滅亡毫無思想負擔。這一點,從他在原本的歷史上,最終真正投降了建虜,卻從不給建虜獻言獻策,甚至也沒有出力,只是待在京師,病死於一六五六年。
究其原因,是因為祖大壽對於崇禎皇帝,一直心懷感激。
當初建虜第一次入關攻打京師的時候,他曾棄京師不顧而領軍返回山海關。這種事情,不管是那個皇帝,都不可能輕饒。
然而,當初在孫承宗的斡旋之下,崇禎皇帝答應絕不追究此事。以後的日子,還真得就做到了。哪怕他投降了建虜之後,再次逃回,崇禎皇帝不但沒有絲毫責怪,還勉勵他並依舊封他為錦州總兵。
從小就是明人,得大明皇帝如此知遇之恩,說真的,武夫如祖大壽,遠比文官洪承疇要知道感恩。
不過這一次,他卻是對大明絕望了。
松錦之戰,寧遠以東丟失不說,十三萬明軍全軍覆沒。以後,大明還拿什麼兵力去抵禦建虜?
也是這個原因,他對吳三桂的密信,最終還是決定置之不理。
出了一個興國公又怎麼樣,有錢了又怎麼樣,這外憂內患之下,大明還能撐得下去麼?
祖大壽的這個想法,在八大晉商的訊息傳開之後,他便在恍然大悟的同時,又不由得對大明能否堅持下去抱有了一絲希望。特別是因為這個事情,建虜明顯表現出了對漢人的不信任,包括對他祖大壽和他這一系的人。
為此,祖大壽藏在心底的念頭,便又重新冒了出來。只是這一次,那個興國公掌權的話,他不瞭解,就不知道如果他逃回去的話,是否依舊會受崇禎皇帝信任?
如今,洪承疇竟然要幫建虜謀劃佔據秦地,然後從秦地虎視天下。哪裡可沒有山海關可以守。而且建虜擁有了潼關,進可攻,退可守,那建虜和大明的態勢真得會非常不一樣!難怪皇太極會把洪承疇當個寶一樣,立刻便養在宮裡了。
該怎麼做呢?祖大壽想著這些,有些頭疼了。
之前已經逃過一次,因為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可祖大壽知道,他是被建虜重點監控的人物,絕對沒有那麼容易再逃了!
想了半天之後,他心中便有了決定,把此事傳出去,告知他的外甥吳三桂。不管朝廷有沒有餘力守住秦地,總算是有個警告不是!
這麼想著,祖大壽便立刻動筆,寫了一封密信,至於這份密信最終能不能安全送到明國,就只能看明國那邊的運氣了。
隨後幾天,局勢更為明朗。
洪承疇畫出了詳細的陝西山川地勢圖,連著幾日,都在宮裡給皇太極和其他幾個和碩貝勒講解秦地的情況。
之後,皇太極傳下旨意,開始徵集全國能徵集的兵力,並傳旨給蒙古諸部,以及朝鮮,都要求他們派兵會盟。
遼東這邊,不到半年的休整,就又是戰爭的氣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