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門戶陽曲。
當地一座煉硫化鐵,提取硫磺的作坊,兩名穿著中華重工工服,左胸口的燕子用的紅線鑲邊,代表了技術的工人,津津有味的觀看。
硫化鐵作坊主,在旁邊很熱情。
本來是不讓參觀的,但是沒有辦法,中華重工給的錢太多了,讓他無法拒絕。
看了半天,研究出一些門道,其中一人自信的說道:“整理歷史記載,結合礦產開發現狀,可以得出按照礦產變遷的自然道理,凡是煤礦資源豐富的地區,必定有鐵礦,凡是煤鐵礦產豐富的地區,必定有硫化鐵。”
“山西陽曲地區和陽城地區,是硫化鐵主要供應地區,以目前在山西勘探的成果,可以判斷,山西蘊含硫化鐵的地區絕對不止這些。”
他的看法,獲得了同伴的認可。
同伴則說道:“比起山東,山西這邊的礦產資源更豐富,而且質量很高,開採條件更寬鬆,但是在技術上,還是山東那邊有優勢些。”
山西作坊主在一旁聽著。
外鄉人誇山西好,山西作坊主臉上盡顯笑容,當聽到不足,臉色就垮了下來。
不高興的說道:“我家祖傳下來的手藝,世代都是如此,你不說出個三五六來,我可要趕你們出去了。”
趕人卻不提退錢,看來作坊主還是捨不得中華重工給的重金的。
做技術的,總體上性子比較直白。
那些善於玩陰謀詭計的,善於人情世故的,在技術一道上,必然不是技術最頂尖的那批人。
正如後世的某科學大佬,否定了某機計劃,不知道憑空得罪了多少人,也就誕生了不少汙水潑在他身上。
如果不是他的成就護身,早就被這一套“手段”玩死了,身敗名裂的那種。
那技術人員彷彿不理解作坊主的憤怒,老實的說道,“山東那邊煉磺採用的一爐三罐法,誕生於宋朝,比你這邊要先進不少。”
“一爐三罐法?”
作坊主聽到對方言之有物,底氣不足了起來,面色也客氣了些,不好意思的請教。
中華重工在技術上,採用交流的態度。
技術人員把山東那邊的一爐三罐法如實告知,令作坊主無話可說,反而深深的彎腰,向技術人員拱手行禮,感謝對方的指點。
最後作坊主要把錢退給他們,被技術人員否了。
無論財務部對技術司有多少微詞,可技術司對工匠的環境,可以說是天下最富裕的。
幾年下來,也就造就了技術人員們有些“不識”黃白之物了。
見對方誠心不收,作坊主讓家人燒了一桌好飯菜,幾人在酒桌上,談的都是技術上的事。
“不光朝廷要復宋制,我們小王爺說,復宋要復的是方方面面面,技術上更是要追求儘快恢復宋朝的水平。”
技術人員微醺,帶著酒意說道。
許多的事情,令作坊主大開眼界,特別是客人所言的技術報,他恨不得每期都能買來看一遍。
明末其餘方面先不提,只火器上融合了西方技術,在大炮領域的標準不如西方,但火器和火藥上不輸與西方。
清朝時,因為慣性的原因,清初的火器還在戰場上大放光彩,清中期,開始了全面的退步,到了把槍炮視為邪魔外道。
宋朝也是如此。